(声明:本文仅用于科普用途,为了保护患者隐私,以下内容里的相关信息已进行处理)
摘要:患儿出生后不久就发现了心律不齐,当时进行了心脏超声、心电图等检查发现室间隔缺损0.53cm。随访3年后,结合患者症状、体征以及检查结果,明确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膜部),心脏扩大,自愈可能性低。因此,沟通后决定在体外循环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
【基本信息】女、43岁
【疾病类型】先天性室间隔缺损
【就诊医院】重庆市人民医院
【就诊时间】2020年11月
【治疗方案】体外循环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
【治疗周期】住院13天
【治疗效果】术后生命体征平稳,双下肢足背动脉可,纵膈及心包引流管通畅,有少许淡血性液体引出
一、初次面诊
16年,小姑娘莉莉出生后不久就发现了心律不齐,当时进行了心脏超声、心电图等检查发现室间隔缺损0.53cm。由于孩子年龄较小,当时医生告诉她的父母需要先定期观察一段时间,如果症状加重,则要紧急手术治疗。
在随访的过程中,小姑娘一般情况较好,没有头晕、黑蒙,无恶心、呕吐等不适,但活动后偶感心累、气促不适。就这样,慢慢就到了3岁多,符合手术推荐年龄,所以这次来到了我院就诊。
接诊后,先进行了专科查体,发现孩子颈静脉充盈,颈动脉搏动正常,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明显干湿啰音,心率102次/分。律齐,胸骨左缘3~4肋间可闻及Ⅱ-Ⅲ/6级收缩期杂音,各瓣膜区未闻及明确杂音,第二心音亢进无分裂,无心包摩擦音。、
二、治疗过程
入院后,先安排复查了彩超,提示室间隔缺损无愈合迹象。其余检查,如胸片、心电图、生化等未见明显异常。
结合患者症状、体征以及检查结果,明确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膜部),心脏扩大,自愈可能性低。因此,沟通后决定在体外循环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
术中患儿取左侧卧位,采取气管插管、静吸复合麻醉,麻醉完成后经右前外侧腋中线至腋前线切口,第四肋间进胸,于右侧膈神经上方切开心包,充分悬吊后心脏。
将手术术野充分暴露后,接下来需要建议体外循环,找到室间隔缺损的“洞口”,然后用“针线”将其缝补上。在暴露三尖瓣后,于膈膜后方室间隔发现缺损,约0.5cm大小。找到缺损后,用带垫片4/0聚丙烯线进行褥式缝合,闭合室缺。
经过近4个小时的努力,缝补完成,完成手术,将小姑娘送回病房监护。
三、治疗效果
患儿手术顺利,术后生命体征平稳,双下肢足背动脉可,纵膈及心包引流管通畅,有少许淡血性液体引出。
心电监测提示:起搏心律,心率91次/分,动脉血压92/73mmHg,血氧饱和度99%。术后第6日复查超声提示:室间隔膜周部水平未见明显过隔血流信号,三尖瓣仅少量返流。住院第13天,患儿恢复良好,于是安排出院。
四、注意事项
1、以高蛋白、高热量、易消化的均衡饮食为主,应注意营养、色彩的合理搭配,以提高患者的食欲。
2、原则上限制活动,以减少耗氧。但可在医生的建议指导下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以不劳累为宜,从而提高抵抗力。
3、居住环境要保持空气流通,平时要经常开窗通风,避免因为不通风胸闷,导致心脏负荷过重。
4、气候变化时,注意增减衣物,防止感冒。
5、尽量避免到人群密集的场所,以防呼吸道感染。
五、个人感悟
大家都知道,室间隔缺损是有可能自我愈合的先天性心脏病。临床上,一般缺损直径小于5毫米的膜周部和肌部缺损,都可被视为可以自我愈合的室缺。当然,可以自愈,免除了手术给患儿带来的痛苦,是每一个家长希望听到的好消息。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室缺存在自愈的可能性,但对这些简单先心病的自愈问题,家长们还是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客观、科学地看待。如果大于6岁缺损仍未闭合,则不应再等待。
而这次就诊的小姑娘就是这样,室间隔缺损0.53cm,等待了3年一直没有愈合,而且考虑到她出现了一些不适表现,所以最终决定进行了体外循环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通过手术,将缺损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