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36周母婴综合指南
一、健康监测与产检重点
产检频率:每周1次产检,重点监测胎儿生长曲线、胎盘成熟度(Ⅰ级以下)及羊水量(8-18cm)。
必查项目:胎心监护(正常心率110-160次/分钟)、B超(评估双顶径、股骨长及胎位)、尿常规(排除蛋白尿)。
胎动监测:每日早、中、晚各记录1小时胎动,12小时内≥30次为正常;若胎动减少50%或消失需立即就医。
二、分娩准备与信号识别
分娩三大信号:
见红:少量出血伴随黏液,需观察宫缩频率。
破水:羊水流出(少量可自行就医,大量需平躺送医,避免感染风险)。
规律宫缩:间隔时间<10分钟且逐渐缩短,需立即入院。
分娩方式选择:
顺产:可结合无痛分娩或水中分娩缓解疼痛。
剖腹产:适用于胎位不正(如臀位)、胎盘前置等高危情况。
三、日常护理与不适缓解
身体护理:
水肿:抬高双腿休息,穿弹性袜,避免久坐久站。
腰背痛:使用孕妇枕支撑腰部,避免提重物。
休息与活动:保持每日30分钟散步(心率<140次/分钟),避免剧烈运动。
四、营养与饮食管理
饮食原则:低盐(≤6克/日)、低糖、高蛋白(每日85-100克),多摄入绿叶菜、鱼虾及豆制品。
重点补充:铁(红肉/动物肝脏)、钙(牛奶500ml/日),预防贫血及妊娠高血压。
五、待产物品与心理调适
待产包清单:
证件类:产检手册、身份证、医保卡。
母婴用品:NB码纸尿裤、新生儿连体衣、产褥垫、吸奶器。
心理支持:通过冥想、轻音乐或与家人沟通分娩计划缓解焦虑。
六、紧急情况处理
早产征兆:规律宫缩(间隔<10分钟)、破水或阴道出血需立即平躺送医。
妊娠并发症:
子痫前期:头痛、视物模糊、上腹痛需紧急就诊。
胆汁淤积症:皮肤瘙痒(尤其手掌/脚掌)需及时就医。
注:孕36周后建议左侧卧位睡眠改善胎盘供血,提前熟悉医院待产流程,确保紧急情况快速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