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互助圈首页 互助圈分类 切换频道 发表帖子 回复帖子

治疗胃病必须调和气血【名医论坛】

胃病圈116
 胃乃多气多血之腑,胃内气血的状况如何,直接决定着胃的强盛衰弱。胃内气血功能一旦发生了障碍,那么就会发生这样那样的病变。因此,治疗胃病必须调和气血。

治疗胃病必须调和气血

 

《灵枢·五味》指出:“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因而医家历来认为人以胃气为本,“有胃气即生,无胃气即死”。《灵枢·决气》中说:“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脾胃又是血液的生化之源。由此可见,胃乃多气多血之腑,胃内气血的状况如何,直接决定着胃的强盛衰弱。胃内气血功能一旦发生了障碍,那么就会发生这样那样的病变。情志不遂,饥饱失常,劳累过度,冷热失节等内外因素,都能使胃的气血功能异常而发生种种病理变化。
例如胃气壅滞不通,轻则为胀,重则为痛;胃气上逆则见反胃嗳气,胃气久郁化火则见烧心、吐酸或大便秘结等症;气滞久延,导致血瘀,必伤经络,或痛如针刺,或症见出血;若胃痛日久不愈,必然由实转虚,或伤及脾阳,致使升运失常而见阳虚之候,或损及胃阴,造成津少液涸而见阴虚之证。这种由实转虚的病变,当然与每个患者的体质强弱、治疗是否得当有关,但究其根源,起因还是在于胃气壅滞不通。所以,我认为治胃病,抓根本,必须从调和气血入手。
根据胃脘痛的发展演变过程,我在临床实践中把它分成气滞、血瘀和虚证(包括气虚和血虚)三种类型。本着郁结者解之,瘀积者行之,虚损者补之的原则,采取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补气以温中以及和血以养阴的方法,分别制定了胀痛方、瘀痛方和虚痛方来调和胃中的气血,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调气以和血
这种方法,主要用于气滞型胃痛证的治疗。引起胃气阻滞的原因,临床上常见的大致有两类:一是由胃本身引起的,诸如饮食冷热不节,饥饱失常;二是由于忧思恼怒,情志失调,肝气犯胃而影响了胃气的通降。气滞胃痛的临床表现,除了胃脘胀满外,常伴嗳气频作,大便不畅。如果是肝气郁结而犯胃,那么就伴有攻撑作痛,痛连两胁的感觉。气滞胃痛的关键虽然在气,但“气为血之帅”,“气滞血亦滞”,气的功能失常,必然会导致血的功能紊乱。所以治疗气滞胃痛我常采取调气以和血的方法,通过调气(包括理气、行气)达到和血的目的。
调气的方剂是多种多样的,用哪一张比较合适?根据我长期的临床体会,认为“香苏饮”一方,药少量轻(只有香附、苏梗、陈皮三味),不燥不腻,不寒不热,既能理气导滞,又能疏肝解郁,较为理想
我在临床实践中,以此方为基础,适当加入通降之品,如枳壳、大腹皮、香橼皮、佛手等,组成胀痛方,作为治疗气滞型胃痛的主方,疗效较好。
本方以苏梗、香附、陈皮为主药,苏梗入胃,顺气开郁和胃,治胃脘胀满有效;香附入肝,解郁理气止痛,治胸脘胀满作痛效果良好;陈皮理气和胃化湿,为脾胃宣通流利的要药,具有能散能燥能泻能补能和之功,同补药则补,合泻药则泻,配升药则升,佐降药则降。它与苏梗、香附配合,既能调气和胃,又可舒肝止痛。本方配枳壳以破气消积,利膈宽中,能消胃脘胀满,通大小肠;佐大腹皮下气行水,调和脾胃;香橼皮、佛手二药,具有宽胸、除胀、止痛作用。以上各药互相配合,可以加强行气、和胃、通降、舒肝、止痛的作用。“气行血亦行”,胃气通降了,胃的运动功能正常了,血的流行必然也就畅通无阻了。
我在香苏饮的基础上自己配制了加味香苏饮(苏梗、香附、陈皮、枳壳、大腹皮、香橼皮、佛手)作为治疗气滞胃痛以胀为主的主方。如伴见胁肋胀痛,口苦泛恶,肝郁不舒症状者,可加柴胡、青皮、郁金等味以舒肝解郁;若伴便秘、腹胀、腑行不畅者,可入酒军或瓜蒌、莱菔子以导滞通腑;如伤食生冷,胃寒作痛者,可加良姜或荜澄茄等品以行气散寒止痛;如顽固腹胀,反复不愈,则可配用鸡金散(鸡内金、沉香或木香、砂仁、香橼皮等量研末,每服3g,日2次),健胃消胀化滞(亦可用于汤剂)。
【病案】宋某,男,46岁。胃胀多气,时伴隐痛,反复发作,时近1年,食后脘胀尤甚,不思饮食,二便正常。西医诊断:慢性胃炎。舌苔黄,脉象缓。病系气滞食阻,胃失和降,治宜调气和血。
处方:香附10g,陈皮10g,枳壳10g,炒鸡内金5g,香橼皮10g,佛手5g,大腹皮10g,砂仁6g,焦三仙各10g,木香6g。服6剂后,胃脘胀痛明显好转,食欲亦增。后以原方加减续进10余剂,胃胀基本控制。
(二)调血以和气
这种方法,主要用于治疗血瘀型的胃病。气滞日久,必然会引起血瘀,出现胃脘又痛又胀而以痛为主的症状。此病关键虽然在血,但它的发生是由气滞引起的,血滞气亦滞,气行血亦行。所以治疗血瘀胃痛,我常采取调血以和气的方法,通过调血行气,达到活血止痛,行气除胀的目的。
调血的方剂也是多种多样的,究竟用哪一张好?我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体会到,用我自制的金延香附汤(金铃子、延胡索、香附、陈皮、枳壳、大腹皮),治疗又痛又胀以痛为主的血瘀轻型胃痛疗效较好
金铃子入肝,舒肝气,能行气通滞;香附理气开郁,主气分,行气之中兼行气中血滞,为气中血药;延胡索活血利气,主入血分,行血之中,兼行血中气滞,为血中气药。金铃子、延胡索、香附三者配合,既能活血止痛,又能理气(胃气与肝气)宽中;陈皮理气和胃化湿,与延胡索、香附、金铃子为伍,既能活血止痛和胃,又能舒肝理气;配以大腹皮与枳壳二药,取其下气消胀除满,通利大小肠。胃主通降,“胃宜降则和,腑以通为补”,通则不痛。用此方治疗血瘀轻型胃痛,效果一般均佳。
如病人郁久化火,伴见烧心、吐酸者,可加黄连、吴茱萸清火解郁行气,入煅瓦楞化瘀止酸;如胃痛喜暖畏寒,可入良姜、甘松以行气散寒止痛;若心烦喜呕,舌红苔黄,有热象者可入栀子、竹茹。
【病案】居某,男,42岁。胃脘疼痛,已有多年,近20天疼痛加剧,呈阵发性,痛甚反射至肩背,呕吐酸水,空腹痛甚,口渴干苦,纳差,大便结,小便黄,经用中西药治疗2周,痛未缓解,经某医院钡餐检查,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舌边紫,中心苔黄腻,脉弦。病属肝胃不和,气血瘀阻,治宜调血和气,疏肝止痛。
处方:金铃子10g,香附10g,延胡索5g,青陈皮各5g,枳壳10g,黄连2.5g,吴萸1.5g,乌贼骨10g,煅瓦楞12g,佛手片5g,炒五灵脂10g。
上方加减连服18剂,胃痛消失,饮食正常,临床治愈。
血瘀轻型胃痛继续发展,瘀久入络,胃只痛不胀,或刺痛难忍,有的伴见大便隐血试验阳性。从疼痛的部位来看,大凡痛有定处的多为溃疡病,痛无定处的以慢性胃炎为多。此类症状,为血瘀胃痛的重证,当以化瘀止痛为主,用我自制的猬皮香虫汤(炙刺猬皮、炒九香虫、炒五灵脂、金铃子、延胡索、制乳没、香附、香橼皮、佛手)调血以和气。凡出血多者,可加蒲黄炭、三七粉、乌贼骨、阿胶珠等以化瘀止血;或用白芨粉单味,每服3~6g,日服2~3次。
本方以炙刺猬皮、炒九香虫为主药,刺猬皮味苦,性平,无毒,入胃与大肠二经,有逐瘀滞,疏逆气的作用,能祛瘀止痛,活血止血,本草上记载能治胃脘痛,肠风下血,痔漏下血等症。九香虫味咸,性温,无毒,能通滞气,壮元阳,对肝胃气滞疼痛及痞满胀痛均有成效。两药合用,祛瘀血,通滞气,止痛止血效果好。方配五灵脂、金铃子、延胡索、乳香、没药等行气活血化瘀止痛之品,是为了加强疗效。
一般而言,瘀血型胃痛,痛势减轻或基本控制后,常有食少乏力等虚象,可用和胃健脾调补法治之,以枳术丸或者香砂六君子汤之类收功,切忌早补或峻补。因胃腑以通为补,如补之不当,会引起气滞血瘀,而使老病复发。
【病案】郭某,男,38岁。1972年开始胃脘疼痛,经钡餐检查,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脘刺痛反复发作。1976年9月来院诊治,当时症见空腹胃痛,刺痛拒按,痛有定处,且伴烧心,吐酸,黑便,舌质微红,苔薄黄腻,脉弦细。病乃气滞血瘀,郁久化火,血络受伤,治以活血化瘀,调血和气。
处方:炙刺猬皮5g,九香虫5g,佛手5g,元胡粉5g(冲),金铃子10g,甘草5g,马尾连6g,白芍10g,香橼皮10g,煅瓦楞12g,吴萸1.5g。
服药6剂,空腹胃痛大减,吐酸亦止。唯脘胀纳差,原方去芍药、甘草、吴萸、马尾连,加砂仁、香附、大腹皮等品行气宽中,开胃醒脾。又服3剂,胃脘痛基本消失,食欲亦增。1个月后,因饮酒病情又发,复用前法治疗,也取得同样效果。
(三)补气以温中
这种方法,适用于脾胃虚寒证。胃痛久延不愈,由胃及脾,必然由实转虚,成为脾胃虚证。若见胃痛隐隐,喜暖喜按,肢冷便溏,或见泛吐清水,舌淡苔白,脉沉迟。此系久病耗气伤阳的脾胃虚寒证,治当补气以温中,散寒以止痛,可用我制配的加味黄芪建中汤(黄芪、桂枝、白芍、炙草、饴糖、良姜、大枣、金铃子、元胡、陈皮)主之
本方是在黄芪建中汤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方以甘平之饴糖以补中缓急,辛温之桂枝以温中散寒,二药合用,取辛甘化阳之义,共为主药;以酸苦微寒之白芍和营敛阴,甘平之甘草以调中益气,二药合用,取酸甘化阴之义,甘苦相须,能缓急而止痛;姜、枣调和营卫;黄芪大补中气;金铃子行气通滞;元胡活血止痛;陈皮理气和胃。诸药合用,能使脾胃阴平调,营卫协和,气血得通,脾运胃健。
【病案】沈某,男,成年。患溃疡病多年,反复发作。近日胃痛隐隐,喜按喜暖,且伴食少,腹胀,时时嗳气,偶吐清水,乏力肢倦,大便溏薄,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弱。病系耗气伤阳,胃寒气逆,治宜补气以温中,散寒以止痛。
处方:黄芪10g,桂枝10g,白芍10g,炙草6g,饴糖30g(冲),良姜10g,大枣4枚,金铃子10g,延胡索10g,陈皮10g。
服药3剂,胃痛明显减轻,但稍遇寒冷又发,再服本方后诸症即解。
(四)和血以养阴
这种方法,适用于脾胃虚热证。若胃痛日久不解,症见胃痛隐隐,灼热心烦,口燥咽干,舌红少苔或剥,脉细数。此乃瘀热日久伤阴损津的脾虚热证,治宜养阴益胃,和血止痛,可用我配制的加减益胃汤(北沙参、麦冬、石斛、丹参、白芍、甘草、乌梅、香附、金铃子)主之
此方由益胃汤加减组成,沙参甘苦微寒,有养阴清热之功,能补阴而制阳;麦冬甘而微苦微寒,既能养阴清心,又能生津益胃;石斛甘淡性凉,能滋阴养胃,清热生津。三药相伍为用,用治阴液耗伤或久病而致的胃阴亏损。方中加丹参、白芍以和血柔肝,乌梅、甘草酸甘可以化津,金铃子、香附能行气活血,舒肝止痛。诸药配合,有利于养阴以益胃,和血以止痛。
若患者胃胀反复不愈,且伴下坠之感,或有内脏下垂等脾气下陷的表现,此时就应该选用补中益气汤加枳壳,取其升补之中又有通降之意。
【病案】陈某,女,58岁。因患萎缩性胃炎久治不愈来院治疗。诊见:胃痛隐隐喜按,不能进食,时有头昏,甚则晕倒,形体消瘦,心烦急躁,舌红无苔而干,脉沉细无力。此乃胃病日久,气血均虚,阴伤尤甚。治宜养阴益胃,和血止痛。
处方:沙参10g,麦冬10g,花粉12g,石斛10g,乌梅5g,甘草5g,生地12g,元参10g,金铃子10g,元胡粉5g(冲),香附10g。
上方加减连服20余剂,病势缓解,食欲增加,舌亦转润,日生薄苔,烦急症状亦除。
祖国医学理论认为:通则不痛,气血调和也;痛则不通,气血瘀滞也。胃脘痛胀,归根结底,也是气血不通造成的。上面讲的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补气以温中,和血以养阴的种种方法,实际上都是一种通法。诚如清人高士宗在《医学真传》中说的:“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上逆者使之下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治疗胃病采取这样多种通法,目的是为了使胃气通降,这完全符合胃气主降,胃宜降则和,腑以通为补的原则。
举报
收藏 0
打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