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效作用
功能
长于回阳救逆,散寒止痛。
主治
用于亡阳虚脱,肢冷脉微,阴寒水肿,阳虚外感。
用法用量
煎服,3-15g;本品有毒,宜先煎0.5-1小时,至口尝无麻辣感为度。
不良反应
1、中毒表现:附子中含多种乌头碱类化合物,具有较强的毒性,尤其表现为心脏的毒性。但经水解后形成的乌头碱,毒性则大大降低。乌头碱类结构属二萜类生物碱,具有箭毒样作用,即阻断神经肌肉接头传导,还具有乌头碱样作用,表现为心律失常、血压下降、体温降低、呼吸抑制,肌肉麻痹和中枢神经功能紊乱等。附子大剂量粗制生物碱可导致多种动物全身性及呼吸麻痹症状,症状表现为呼吸停止先于循环紊乱。
2、中毒原因:主要是误食或用药不慎(如剂量过大,煎煮不当,配伍失宜等)或个体差异等,严重者可致死亡。因此必须严格炮制,按照规定的用法用量使用,才能保证用药安全。
3、中毒救治:早期催吐,洗胃;有呼吸麻痹症状时,及时使用呼吸兴奋剂,给氧;心跳缓慢而弱时可皮下注射阿托品;出现室性心律失常可用利多卡因。
禁忌
孕妇及阴虚阳亢者忌用。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
注意事项
若内服过量,或炮制、煎煮方法不当,可引起中毒。
化学成分
本品含乌头碱,中乌头碱,次乌头碱,异飞燕草碱,新乌宁碱,乌胺及尿嘧啶等。
药理作用
附子煎剂、水溶性部分等,对蛙、蟾蜍及温血动物心脏,不论是正常状态或处于衰竭状态均有明显的强心作用;其正丁醇提取物,乙醇提取物及水提物对氯仿所致小鼠室颤有预防作用;附子有显著的抗炎作用,能抑制蛋清、角叉菜胶、甲醛等所致大鼠足跖肿胀,抑制醋酸所致毛细血管通透性亢进,抑制肉芽肿形成及佐剂性关节炎;中乌头碱、乌头碱及次乌头碱均有镇痛作用。最近研究表明,附子能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具有抗衰老作用。
相关论述
1、《本草汇言》:“附子,回阳气,散阴寒,逐冷痰,通关节之猛药也。诸病真阳不足,虚火上升,咽喉不利,饮食不入,服寒药愈甚者,附子乃命门主药,能入其窟穴而招之,引火归原,则浮游之火自熄矣。凡属阳虚阴极之候,肺肾无热证者,服之有起死之殊功。”
2、《本草正义》:“附子,本是辛温大热,其性善走,故为通十二经纯阳之要药,外则达皮毛而除表寒,里则达下元而温痼冷,彻内彻外,凡三焦经络,诸脏诸腑,果有真寒,无不可治。”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1、附子配伍白芍:附子辛甘大热,入于气分,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脉,有温阳散寒、回阳救逆之功;白芍酸苦微寒,入于血分,性柔而主静,有养血柔肝、敛阴和营、缓急止痛之效。附子得白芍,温阳散寒而不伤阴血;白芍得附子,养血和营而无寒凝之弊。二者伍用,其温阳散寒、养阴和营之功效更著,用于治疗血虚寒凝之四肢麻木、关节疼痛;寒滞肝脉之胁痛;寒凝胞宫之痛经等症。
2、附子配伍白术、茯苓:附子温肾助阳;白术健脾燥湿;茯苓渗湿利水。三者伍用,有温肾健脾、利水消肿之功效,用于治疗脾肾阳虚、湿浊聚集之水肿、小便不利、慢性泄泻等。
3、附子配伍大黄:大黄苦寒,攻积导滞;附子辛热,助阳散里寒,且能制约大黄寒凉之性。二者相伍,寒热并用,有温下寒实积滞之功效,用于治疗寒实内结而阳气虚衰之腹痛便秘、手足厥冷等症。
4、附子配伍干姜:二者均有回阳救逆之功效,但附子走而不守,助肾阳而破阴寒;干姜守而不走,暖脾胃而散寒邪。相须为用,有温补脾肾、助阳散寒之功效,用于治疗脾肾阳虚之畏寒肢冷、下利清谷、脘腹冷痛、五更泄泻;或阳虚欲脱之四肢厥逆、汗出湿冷、脉微欲绝者。
5、附子配伍桂枝:附子辛热,通行十二经,温阳散寒、除湿止痛通关节;桂枝辛温,轻扬升散,温经通阳、祛风散寒止痛。二者配伍,其温通经脉、祛风散寒止痛之功效更著,用于治疗素体阳虚、风寒湿邪侵袭之身体烦痛、不能转侧、关节不得屈伸者。
6、附子配伍花椒:附子温肾助阳、散寒止痛;花椒温中止痛、暖脾止泻。二者同为辛热之品,皆有温里散寒之作用。相伍为用,其通阳散寒、温中止痛之功效更著,用于治疗中焦虚寒之胃脘冷痛以及寒邪直中之胃痛暴作。
7、附子配伍黄芪:附子温补元阳;黄芪益气固表。二者伍用,既有温阳益气、周表止汗之功,用于治疗气虚阳衰、卫表失固之虚汗出、倦怠、畏寒、形冷;亦有温补脾肾、补火生土之效,用于治疗脾肾阳虚、水湿内停之水肿、小便不利等症。
8、附子配伍肉桂:附子辛热燥烈,走而不守,为通行十二经之纯阳之品,有回阳救逆之功;肉桂辛甘性热,能走能守,偏暖下焦而温肾阳,更能引火归原。二药相须为用,附子善入气分而散寒止痛;肉桂善入血分而温经通脉。共奏温肾助阳、引火归原、温经散寒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疗下焦命门火衰、肾阳不足之腰膝酸软、形寒肢冷、阳痿、尿频、小便清长等症以及风寒湿痹之关节酸痛、一身尽痛者。
加工炮制
炮制方法 取净盐附子,用清水浸漂,每日换水2-3次,至盐分漂尽,与甘草、黑豆加水共煮,至透心,切开后口尝无麻舌感时,取出,除去甘草、黑豆,切薄片,干燥。每100kg盐附子,用甘草5kg,黑豆10kg。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毛茛科植物乌头。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60-150cm。块根倒圆锥形,长2-4cm,直径1-1.6cm,栽培品的侧根通常肥大,直径可达5cm,外皮黑褐色。茎直立,中部以上疏被反曲的短柔毛。叶互生;茎下部叶在开花时枯萎,中部叶有长柄;叶柄长1-2.5cm,疏被短柔毛;叶片五角形,长 6-11cm,宽9-15cm,基部浅心形,3裂几达基部,中央全裂片宽菱彤、倒卵状菱形或菱形,先端急尖或短渐尖,近羽状分裂,二回羽裂片2对,斜三角形,具1-3枚牙齿,间或全缘;侧全裂片不等2深裂,各裂片边缘有粗齿或缺刻,上面疏被短伏毛,下面通常只在脉上疏被短柔毛,革质或纸质。总状花序顶生,长6-25cm;花序轴及花梗被反曲而紧贴的短柔毛;下部苞片3裂,上部苞片披针形;花梗长1.5-5.5cm;小苞片生花梗中下部;花两性,两侧对称;萼片5,花瓣状,上萼片高盔形,高2-2.5cm,基部至喙长1.7-2.2cm,下缘稍凹,喙不明显,侧萼片长1.5-2cm,蓝紫色,外面被短柔毛;花瓣2,瓣片长约1.1cm。唇长约6mn,微凹,距长1-2.5mm,通常踡卷,无毛;雄蕊多数,花丝有2小齿或全缘,无毛或被短毛;心皮3-5,被短柔毛,稀无毛,蓇葖果,长1.5-1.8cm。种子多数,三棱形,长3-3.2cm,两面密生横膜翅。花期8-9月,果期9-10月。
分布区域
主产于四川、湖北、湖南等地。
生长环境
生于山地草坡或灌木丛中。
生长见习
喜温暖潮湿气候,耐寒,怕高温积水,在平坝和丘陵地区均可栽培,宜选择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水稻或玉米轮作4-5年以上的砂壤土或紫色土栽培,忌连作。
繁殖方式
主要用乌头块根繁殖。
栽培技术
选用四川中药研究所选育出的川药1号(南瓜叶型)、川药6号(丝瓜叶型)和川药5号(小花叶型)品种,产量较高。12月上、中旬为载种适期。按行株距各16cm穴钱,每穴1个,每隔10穴,在穴外多载1-2个,以备补苗用。栽后立即开沟,将畦沟泥土提到畦面覆盖乌头,厚约6cm,每亩可栽乌头8500-10000个。
病虫防治
1、白绢病,夏季高温多雨易发病,挖除病株病土,撒石灰消毒病穴,病株周围邻株用50%多菌灵500倍液灌穴。
2、霜霉病,苗期彻底拔除病株,用1:1:150波尔多液喷叶面和叶背。
3、叶斑病,发生在4-9月,可用多菌灵胶悬剂500倍液,或1:1:150波尔多液每10-15d喷1次。萎蔫病,栽种时用40%多菌灵胶悬剂500倍液浸种3h。
4、白粉病,为害叶,可用25%粉锈宁2000倍液喷叶面。
5、黑绒鳃金龟,幼虫为害乌头。
6、乌头翠雀蚜,发生在5-10月。7、黑小卷蛾,发生在4-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