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效作用
功能涌吐风痰,杀虫疗癣。
主治1、主要用于中风癫痫,喉痹不通,疥癣秃疮等。
2、西医诊为脑出血、脑梗死、精神分裂症、急性咽炎属于痰浊壅塞者,寻常疣属于湿毒蕴结者。
用法用量内服:入丸、散,0.3-0.6g。外用:适量,研末,油或水调涂。
不良反应1、中毒时表现为初起舌及咽喉部有针刺样感觉,胃部灼热,疼痛流涎,恶心呕吐,头痛,眩晕,汗出,口周围麻木,口及手指刺痛,视力模糊,严重时出现便血,血压下降,心律不齐,虚脱,痉挛,瘫痪,谵语,呼吸困难,心率减慢,最后多因呼吸中枢麻痹而死亡。外用可引起皮肤黏膜灼痛、喷嚏、流泪等。
2、中毒后用高锰酸钾溶液洗胃,并可给予活性炭口服,大量补液以促进毒物排泄并纠正脱水及电解质紊乱现象。心率明显减慢者,应肌注阿托品0.5-1毫克。心率慢于40次/分,用阿托品1-2毫克静脉点滴,若仍无效,可用异丙肾上腺素1毫克于100毫升液体中点滴,以防心律失常的发生。呼吸困难者,可注射呼吸中枢兴奋药并配合吸氧。
3、中医疗法:久吐不止时,取肉桂3克水煎服,或取银花、甘草、黑豆、绿豆、赤小豆、蜂蜜水煎服。
4、藜芦毒性极大,且治疗量与中毒量十分接近,故在使用时宜慎之,并勿与羊肉同服,以免中毒。
注意事项1、体虚气弱者及孕妇禁服。反细辛、芍药、人参、沙参、丹参、玄参、苦参。服之吐不止,可饮葱汤解。
2、《河北中草药》:“有剧毒,内服致吐,多有中毒症状,用时宜慎。”
化学成分根及根茎含多种甾体生物碱:原藜芦碱、藜芦碱、伪藜芦碱、红藜芦碱介芬碱、计莫林碱。以根部含量较高,总生物碱含量1%-2%。有人从基芦中分离出15种生物碱,其中3种鉴定为藜芦嗪、藜芦碱和新计巴丁。另有从天目山藜芦中提得两种生物碱,定名为藜芦碱甲和藜芦碱乙。
药理作用1、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藜芦浸膏的水溶液及精品的醇溶液有明显而持久的降压作用。5%的藜芦根浸膏的水溶液在血压下降的同时心跳减慢,心脏收缩振幅轻度增大,心搏有力。
2、抗真菌的作用:藜芦水浸剂(14)对堇色毛癣菌、许兰氏黄癣菌、各种小芽孢癣菌和奴卡氏菌等多种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
3、催吐的作用:介芬碱与藜芦碱对黏膜有强烈刺激作用,吹人鼻内可引起喷嚏和咳嗽,口服致恶心呕吐。
4、杀蛆灭蝇的作用:黑藜芦浸出液对家蝇有强大的杀灭作用;1%~5%藜芦根浸出液杀蛆甚效。
5、对肠管的影响:白藜芦精致品醇溶液静注,有加强肠管收缩的作用。
6、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注射狭叶藜芦碱甲(V3)后平均动脉压、心率、左室收缩压、右室内压上升速率及心脏做功均明显降低,且作用随剂量的增加而加强;而心输出量、冠脉血流量及脑血流量均无明显变化。
毒理作用1、毒性:本品毒性猛烈,给小鼠皮下注射本品浸出液,LD50为1.78±0.38g/kg;介文碱(芥芬胺)给小鼠静脉注射,LD50为9.3mg/kg。本品全株有毒,以根的毒性最大。除可由消化道吸收外,尚能通过皮肤吸收入血,主要从肾脏排泄。藜芦有明显的蓄积作用。动物试验证明,其毒性表现为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后肢瘫痪、抽搐、恶心、呕吐、流涎、腹泻、便血、心律不齐、呼吸困难、昏迷,终以呼吸抑制而死亡。天目藜芦碱给小鼠皮下注射LD50为26mg/kg,静脉注射的LD50为3.2mg/kg。
2、配伍:党参和藜芦同用没有相反作用,同用时对肝损伤病理模型小鼠死亡数和ALT含量无影响, 肝肾组织的变化均未发现能增加毒性反应。但藜芦与丹参合用后降压作用不及丹参。
相关论述1、《纲目》:哕逆用吐药,亦反胃用吐法去痰积之义。吐药不一,常山吐疟痰,瓜丁吐热痰,乌附尖吐湿痰,莱菔子吐气痰,藜芦则吐风痰也。
2、《本草经疏》:藜芦,《本经》主蛊毒、咳逆及《别录》疗哕逆、喉痹不通者,皆取其宣壅导滞之力。苦为涌剂,故能使邪气痰热,胸膈部分之病,悉皆吐出也。辛能散结,故主鼻中息肉;苦能泄热杀虫,故主泄痢肠逍,头疡,疥瘙,杀诸虫毒也。疮疡皆湿热所生,湿热不去则肌溃烂,苦寒能泻湿热,则马刀,恶疮,烂疮,死肌皆愈也。味至苦,人口即吐,故不入汤。藜芦辛苦有大毒,服一匕则令人胸中烦闷,吐逆不止,凡胸中有痰饮,或中蛊毒恶气者,止可借其上涌宣吐之力,获效一时,设病非关是证者,切勿沾唇。徒令闷乱吐逆不止,亏损津液也。
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1、治诸风痰饮:藜芦十分,郁金一分。为末,每以一字,温浆水一盏,和服探吐。(《经验方》)
2、治癣立有神效:藜芦根半两,轻粉二钱半。上为细末,凉水调,搽癣上。(《普济方》)
3、治白秃:末藜芦,以腊月猪膏和涂之,先用盐汤洗,乃敷。(《肘后方》)
相关配伍1、藜芦配防风:藜芦长于宣壅导滞,善吐风痰;防风善于胜湿止痛,祛风止痉。两药配伍,可增强涌吐风痰,祛风止痉的作用。适用于中风闭证脉滑实,癫痫痰浊壅塞胸中等。
2、藜芦配雄黄:藜芦长于宣壅导滞,善吐风痰;雄黄善于解毒,杀虫。两药配伍,可增强涌吐痰涎,解毒的作用。适用于咽喉肿痛,喉痹不通等。
3、藜芦配黄连:藜芦长于杀虫疗癣;黄连善于清热燥湿。两药配伍,可增强杀虫疗癣止痒作用。适用于疥癣秃疮,瘙痒难忍等。
4、藜芦配苦参:藜芦长于杀虫疗癣;苦参善于燥湿止痒。两药配伍,可增强杀虫疗癣止痒作用。适用于疥癣秃疮,瘙痒难忍等。
鉴别用药1、藜芦与胆矾:两药均具有涌吐痰涎的功效,用于痰涎壅盛,喉痹肿痛。胆矾有强烈的涌吐痰涎的作用,又有解毒收湿,祛腐蚀疮的功效,故又可用于风眼赤烂,口疮牙疳,肿毒不溃,胬肉疼痛。而藜芦善吐风痰,多用于中风闭证脉滑实,癫痫痰浊壅塞胸中,误食毒物停于上脘者及咽喉肿痛,喉痹不通等;又能杀虫疗癣止痒,故又用于疥癣秃疮,瘙痒难忍。
2、藜芦与麝香:两药均可用于闭证神昏,咽喉肿痛。藜芦宣壅导滞,善吐风痰,内服催吐作用较强,故多用于中风闭证脉滑实,癫痫痰浊壅塞胸中,误食毒物停于上脘者及咽喉肿痛,喉痹不通等;又能杀虫疗癣止痒,故又用于疥癣禿疮,瘙痒难忍。麝香为开窍药,有极强的开窍通闭醒神的作用;又有良好的活血散结,消肿止痛的作用,故用于疮疡肿毒,咽喉肿痛;麝香尚有活血通经,止痛,催产的作用,故又可用于血瘀经闭,癥瘕,心腹暴痛,跌打损伤,风寒湿痹,难产,死胎,胞衣不下等。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5-6月未抽花葶前采挖,除去叶,晒干或烘干。
炮制方法将原药材拣去杂质,用水洗净泥屑,捞起沥干,切0.3-0.4cm段片,晒干。
保存方法
置通风干燥处。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1、藜芦:根茎圆柱形或圆锥形,长2-4cm,直径0.5-1.5cm;表面棕黄色或土黄色,顶端残留叶基及黑色纤维,形如蓑衣,有的可见斜方形的网眼,下部着生10-30条细根。根细长略弯曲,长10-20cm,直径0.1-0.4cm;黄白色或黄褐色,具细密的横皱纹;体轻,质坚脆,断面类白色,中心有淡黄色细木心,与皮部分离。气微,味苦、辛,有刺喉感;粉末有强烈的催嚏性。
2、牯岭藜芦:根茎呈圆柱形,长1-1.7cm,表面棕黄色,顶端残留叶柄残基及黑色纤维;下部着生10-20条细圆柱形根;长短不等,直径约0.2cm,微弯曲,表面暗褐色,并现皱缩条纹,质地坚脆,断面黄白色。味苦涩。
3、毛穗藜芦:根茎呈圆柱形,黄棕色,顶端残留叶柄残基及黑色纤维,下部密生20-30条。根细柱状,直径约0.2cm,长短不等,微弯曲,棕黄色,质脆,断面灰白色,叶苦涩。
4、兴安藜芦:形似藜芦。根茎长1-1.5cm,直径1-2cm。根长5-8cm,直径1-2mm。
5、毛叶藜芦:形似藜芦。根茎长1-2cm,直径0.8-1.3cm。根长4-12cm,直径1-3mm。
饮片性状参见药材性状。
常见伪品伪品:
1、石蒜:为石蒜科植物石蒜Lycorisradiata(L'Herit)Herb.的鱗茎。鳞茎呈广椭圆形。长3-5cm,直径2-4cm。上端有长约3cm的叶基,基部生多数白色细长须根;表面由2-3层黑棕色干枯膜质鳞片包被,内部有10多层白色富黏性的肉质鳞片,生于短缩的鱗茎盘上,中心有黄白色的芽。气特异,味极苦。
2、小黄花菜:为百合科植物小黄花菜HemerocallisminorMill的干燥根。根簇生于短缩的根茎上,干瘪皱缩,长5-15cm,直径2-4mm。表面灰黄色或灰棕色,有许多横皱纹,体轻,质软,断面灰褐色,皮部与木部常分离气微,味淡。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百合科藜芦属植物藜芦、牯岭藜芦、毛穗藜芦、兴安藜芦及毛叶藜芦。
形态特征1、藜芦:植株高可达1米,通常粗壮,基部的鞘枯死后残留为有网眼的黑色纤维网。叶椭圆形、宽卵状椭圆形或卵状披针形,大小常有较大变化,通常长22-25cm,宽约10cm,薄革质,先端锐尖或渐尖,基部无柄或生于茎上部的具短柄,两面无毛。圆锥花序密生黑紫色花;侧生总状花序近直立伸展,长4-12(-22)cm,通常具雄花;顶生总状花序常较侧生花序长2倍以上,几乎全部着生两性花;总轴和枝轴密生白色绵状毛;小苞片披针形,边缘和背面有毛;生于侧生花序上的花梗长约5mm,约等长于小苞片,密生绵状毛;花被片开展或在两性花中略反折,矩圆形,长5-8mm,宽约3mm,先端钝或浑圆,基部略收狭,全缘;雄蕊长为花被片的一半;子房无毛。蒴果长1.5-2cm,宽1-1.3cm。花果期7-9月。
2、牯岭藜芦:又名邢氏藜芦、天日藜芦、闽浙藜芦。植株高约1米,基部具棕褐色带网眼的纤维网。叶在茎下部的宽椭圆形,有时狭矩圆形,长约30cm,宽(2-)5-10(-13)cm,两面无毛,先端渐尖,基部收狭为柄,叶柄通常长5-10cm。圆锥花序长而扩展,具多数近等长的侧生总状花序;总轴和枝轴生灰白色绵状毛;花被片伸展或反折,淡黄绿色、绿白色或褐色,近椭圆形或倒卵状椭圆形,长6-8mm,宽2-3mm,先端钝,基部无柄,全缘,外花被片背面至少在基部被毛;小苞片短于或近等长于花梗,背面生绵状毛,在侧生花序上的花梗长约6-8(-14)mm;雄蕊长为花被片的2/3;子房卵状矩圆形。蒴果直立,长1.5-2cm,宽约1cm。花果期6-10月。
3、毛穗藜芦:植株高60-100(-160)cm;茎较纤细,基部稍粗,连叶鞘直径约1cm,被棕褐色、有网眼的纤维网。叶折扇状,长矩圆状披针形至狭长矩圆形,长约30cm,宽1-4(-8)cm,两面无毛,先端长渐尖或渐尖,基部收狭为柄,叶柄长达10cm。圆锥花序通常疏生较短的侧生花序,最下面的侧生花序偶尔再次分枝;总轴和枝轴密生绵状毛;花多数,疏生;花被片黑紫色,开展或反折,近倒卵状矩圆形,通常长5-7mm,宽2-3mm,先端钝,基部无柄,全缘;花梗长约为花被片的2倍,长可达1cm或更长,在侧生花序上的花梗比顶生花序上的花梗短;小苞片长3-4mm,背面和边缘生毛;雄蕊长约为花被片的一半;子房无毛。蒴果直立,长1-1.7cm,宽0.5-1cm。花果期7-9月。
4、兴安藜芦:植株高70-150cm,基部具浅褐色或灰色的、无网眼的纤维束。叶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长13-23cm,宽5-11cm,先端渐尖,基部无柄,抱茎,背面密生银白色短柔毛。圆锥花序近纺锤形,长20-60cm,具多数近等长的侧生总状花序,生于最下面的侧枝常常再次短分枝,顶端总状花序近等长于侧生花序;总轴和枝轴密生白色短绵状毛;花密集,花被片淡黄绿色带苍白色边缘,近直立或稍开展,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长8-12mm,宽3-4mm,先端锐尖或稍钝,基部具柄,边缘啮蚀状,背面具短毛;花梗短,长约2mm;小苞片比花梗长,卵状披针形,背面和边缘有毛;雄蕊长约为花被片的一半;子房近圆锥形,密生短柔毛。花期6-8月。
5、毛叶藜芦:又名蒜藜芦。植株高大,高达1.5米,基部具无网眼的纤维束。叶宽椭圆形至矩圆状披针形,下部的叶较大,长约15cm,最长可达26cm,通常宽6-9(-16)cm,先端钝圆至渐尖,无柄,基部抱茎,背面密生褐色或淡灰色短柔毛。圆锥花序塔状,长20-50cm,侧生总状花序直立或斜升,长5-10(-14)cm,顶生总状花序较侧生的长约一倍;花大,密集,绿白色;花被片宽矩圆形或椭圆形,长11-17mm,宽约6mm,先端钝,基部略具柄,边缘具啮蚀状牙齿,外花被片背面尤其中下部密生短柔毛;花梗短,长2-3(-5)mm,较小苞片短,密生短柔毛或几无毛;雄蕊长约为花被片的3/5;子房长圆锥状,密生短柔毛。蒴果长1.5-2.5cm,宽1-1.5cm。花果期7-8月。
分布区域1、藜芦:分布于东北、华北及山东、河南、湖北、四川、贵州、陕西、甘肃等地。
2、牯岭藜芦:分布于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和广西。
3、毛穗藜芦:分布于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和山东等地。
4、兴安藜芦:分布于辽宁、吉林和黑龙江。
5、毛叶藜芦:分布于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云南和台湾。
道地产区主产于山西、河北、河南、山东、辽宁等地。均为野生。
生长环境1、藜芦:生于海拔1200-3000m的山坡林下或草丛中。
2、牯岭藜芦:生于山坡林下荫湿处。
3、毛穗藜芦:生于海拔400-1700m的山地林下或高山草甸。
4、兴安藜芦:生于草甸和山坡湿草地。
5、毛叶藜芦:生于海拔2600-4000m的山坡林下或湿生草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