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中医首页 中医分类 切换频道

木棉花

2024-05-11 14:41中药药材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热,利湿,解毒,止血。

主治

泄泻,痢疾,咳血,吐血,血崩,金疮出血,疮毒,湿疹。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或研末服。

注意事项

尚不明确。

化学成分

1、花萼含水分85.66%,蛋白质1.38%,碳水化合物11.95%、灰分1.09%,总醚抽出物0.44%,不挥发的醚抽出物0.18%。

2、种子含蛋白质9.3%,其氨基酸组成主要有丙氨酸、缬氮酸、异亮氨酸、亮氨酸、精氨酸、甘氨酸及天冬氨酸;种子油脂肪酸组成主要有:肉豆蔻酸13.44%,棕榈酸43.61%,花生酸2.32%,山嵛酸14.39%,亚油酸26.24%等;种子还含类胡萝卜素、β-谷甾醇、α-生育酚、正-二十六烷醇、棕榈酸十八烷醇酯、没食子酸、1-没食子酰-β-葡萄糖、没食子酸乙酯、鞣酸、葡萄糖、鼠李糖、木糖。

药理作用

保肝作用:以四氯化碳30ml/kg大鼠皮下注射造成动物实验性急性肝中毒,72h后测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及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观察攀枝花沸水提取物1g/kg对肝脏的保护作用,结果攀枝花能明显降AST及ALT。病理学研兖也表明它们对四氟化碳引起的肝脂肪变性及肝细胞坏死作用均呈明显的肝脏保护作用。

相关论述

1、《生草药性备要》:“花治痢症,白者更妙。”

2、《本草求原):“花红者去赤痢,白者治白痢,同武彝茶煎常饮。”

3、《岭南采药录》:“消暑。”

4、《广西中药志》:“去湿毒,治恶疮。”

5、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利湿,治肠炎、菌痢。”

6、《福建药物志》:“清热解暑,收敛止血。治细菌性痢疾,急慢性胃肠炎,咳血,呕血,便血,外伤出血,糖尿,血崩,牙痛,冻疮,湿疹,疮癣。”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1、治湿热腹泻,痢疾:攀枝花15g,凤尾草30g。水煎服:(《四川中药志》1982年)

2、治细菌性痢疾,急慢性胃肠炎:鲜木棉花60g。水煎,冲冬蜜服。(《福建药物志》)

3、治暑天汗出烦热:攀枝花适量,开水泡服。(《四川中药志》1982年)

4、治咳血,呕血:木棉花14朵,呕血加猪瘦肉,咳血加冰糖同炖服。(《福建药物志》)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春季花盛开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

炮制方法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干燥。

保存方法

贮干燥容器内,置通风干燥处。

药材鉴别

鉴别

1、本品粉末淡棕红色。星状非腺毛众多,由多个呈长披针形的细胞组成,为4-14分叉,每分叉为一个单细胞,长135-474μm,胞腔线形,有的胞腔内含棕色物。花粉粒类三角形,直径50-60μm,表面有网状纹理,具3个萌发孔。

2、取本品粉末2g,加乙酸乙酯25ml,浸泡2小时,超声处理15分钟,滤过,滤液浓缩至干,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木棉花对照药材2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二氯甲烷-丙酮-甲酸(20∶4∶0.2)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药材性状

本品呈干缩的不规则团块状,长5-8cm;子房及花柄多脱离。花萼杯状,长2-4.5cm,3或5浅裂,裂片钝圆、反卷,厚革质而脆,外表棕褐色或棕黑色,有不规则细皱纹;内表面灰黄色,密被有光泽的绢毛。花瓣5片,皱缩或破碎,完整者倒卵状椭圆形或披针状椭圆形,外表棕黄色或深棕色,密被星状毛,内表面紫棕色或红棕色,疏被星状毛。雄蕊多数,卷曲;残留花柱稍粗,略长于雄蕊。气微,味淡微甘涩。

以花朵大、完整、色棕黄者为佳。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木棉科木棉属木棉。

形态特征

落叶大乔木,高达25m。树皮深灰色,树干常有圆锥状的粗刺,分枝平展。掌状复叶;总叶柄长10-20cm;小叶5-7枚,长圆形至长圆状披针形,长10-16cm,宽3.5-5.5cm;小叶柄长1.5-4cm。花生于近枝顶叶腋,先叶开放,红色或橙红色,直径约10cm;萼杯状,厚,3-5浅裂;花瓣肉质,倒卵状长圆形,长8-10cm,两面被星状柔毛;雄蕊多数,下部合生成短管,排成3轮,内轮部分花丝上部分2叉,屮间10枚雄蕊较短,不分叉,最外轮集生成5束,花药1室,肾形,盾状着生;花柱长于雄蕊;子房5室,蒴果长圆形,木质,长10-15cm,被灰白色长柔毛和星状毛,室背5瓣开裂,内有丝状绵毛。种子多数,倒卵形,黑色,藏于绵毛内。花期春季,果期夏季。

分布区域

分布于华南、西南及江西、福建、台湾等地。

道地产区

华南、西南及江西、福建、台湾等地。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1400-1700m以下的干热河谷、稀树草原、雨林沟谷、低山、次生林中及村边、路旁。

生长见习

喜温暧气候,为热带季雨林的代表树种,不耐寒,喜光,耐旱,生长迅速,萌蘖性强,深根性,抗风力强。在土层深厚肥沃的酸性、中性土壤中生长最好。

繁殖方式

用种子、扦插和分株繁殖。

栽培技术

1、种子繁殖:蒴果未开裂前采集,种子发芽力保存期短,故多随采随播,也可用湿沙短期贮藏,条播,覆土2cm,平均气温20℃以上,一般4-5d可出齐苗。

2、扦插繁殖:扦插多在2-3月或雨季进行,用长80-100cm,横径1-2cm的大枝,插入苗床10-15cm深,经常保持床土湿润。

3、分株繁殖:分株是自母株根部萌蘖处,连一段母根和须根截断分栽更易成活。

反对 0
举报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红树皮
红树皮,中药名。为红树科植物木榄Bruguieragymnorrhiza(L.)Lam.的树皮或根皮。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等沿海。具有清热解毒,止泻止血之功效。常用于咽喉肿痛,疮肿,热毒泻痢,多种出血。

评论2024-05-20

红小麻
红小麻,中药名。为荨麻科植物红小麻Laporteainterrupta(L.)Chew的叶或根。分布于台湾及云南等地。具有清热解毒,利尿之功效。常用于疮痈肿毒,小便不利。

评论2024-05-20

牛轭草
牛轭草,中药名。为鸭跖草科植物狭叶水竹草Murdannialoriformis(Hassk.)RollaRaoetKammathy[AneilemaloriformaHassk.;A.angustifoliumN.E.Br.]的全草。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海南、广西、四川、云南等地。具有清热止咳,解毒,利尿之功效。常用于小儿高热,肺热咳嗽,目赤肿痛,热痢,疮痈肿毒,热淋,小便不利。

评论2024-05-20

麒麟尾
麒麟尾,中药名。为天南星科植物麒麟叶Epipremnumpinnatum(L.)Engl.[PothospinnataL.;RhaphidophorapinnataSchott]的茎叶或根。分布于台湾、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等地。具有清热凉血,活血散瘀,解毒消肿之功效。常用于感冒发热,鼻衄,目赤肿痛,百日咳,跌打损伤,骨折,风湿痹痛,痰火瘰疬,痈疖,毒蛇咬伤。

评论2024-05-20

菊花根
菊花根,中药名。为菊科植物菊Dendranthemamorifolium(Ramat.)Tzvel.的根。全国各地均有栽培。药用菊花以河南、安徽、浙江栽培最多。具有利小便,清热解毒的功效。主治癃闭,咽喉肿痛,痈肿疔毒。

评论2024-05-20

葎草
葎草,中药名。为桑科植物葎草(Humulusscandens(Lour.)Merr.)的全草。9~10月收获,选晴天,收割地上部分,除去杂质,晒干。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生于路旁、沟边湿地,村寨篱笆上或林缘灌丛。苦、甘,性寒,归肺、肾经。具有清热解毒、利尿通淋的功效,主肺热咳嗽、肺痈、虚热烦渴、热淋、水肿、小便不利、湿热泻痢、热毒疮疡、皮肤瘙痒等病证。

评论2024-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