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中医首页 中医分类 切换频道

蚌肉

2024-05-11 14:41中药药材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热,滋阴,明目,解毒。      

主治         

烦热,消渴,血崩,带下,痔瘘,目赤。      

用法用量        

内服:煮食,90-150g。

注意事项        

脾胃虚寒者慎服。

化学成分        

洞穴丽蚌、楔形丽蚌和猪耳丽蚌含锰、铁、镁、铜、锌等。

药理作用        

抗癌作用:从蚌肉和蚌泪中提取的有效成分具有明显的抗小鼠腹水肝癌和艾氏腹水癌作用,瘤重抑制率为30%-59.2%;体外实验证明,该成分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DNA聚合酶α。无齿蚌提取物以25mg/(kg·d)或50mg/(kg·d)剂量给荷瘤动物连续腹腔注射7d,对S180、Ehrlich癌、Lewis肺癌、B16黑色素瘤及P388白血病有体内抗肿瘤作用;体外对L1210、P388、HeLa、S3等肿瘤细胞无直接细胞毒作用;该提取物能提高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能非特异性地激活其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可加强特异性T淋巳细胞的免疫活性,也能增加天然杀伤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能力。

毒理作用        

从蚌肉及蚌泪中提出的有效成分给小鼠灌胃,其LD50为4.02-5.86g/kg。微生物致突变试验阴性。

相关论述        

1、《食疗本草》:“主大热,解酒毒,止渴,去眼赤。”

2、《本草拾遗》:“主妇人劳损下血,明目,除湿,止消渴。”

3、《日华子》:“明目,止消渴,除烦,解热毒,补妇人虚劳、下血,并痔瘘、血崩、带下,压丹石药毒。”

4、《本草再新》:“治肝热,肾衰,托斑疹,解痘毒,清凉止渴。”

5、《随息居饮食谱》:“清热滋阴,养肝凉血,熄风解酒,明目定狂。”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1、治崩漏,带下:鲜蚌肉60g,白果肉15g,黄芪12g,党参12g,当归9g。炖汤服。

2、治痔疮:鲜蚌肉半碗。洗净,先用油炒,再放少量盐、油、生姜调味,加水煮烂,共1碗,1次服完。每隔1d早、晚各空腹服。

3、明目:鲜蚌肉60g,蝉花9g。炖汤服。孕妇用时要慎重。(1-3方出自《广西药用动物》)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捕捉,去壳取肉洗净,鲜用。

动物学信息

动物属种         

蚌科动物褶纹冠蚌、三角帆蚌和背角无齿蚌等蚌类。

形态特征         

1、褶纹冠蚌:贝壳较大,略呈不等边三角形。前背缘冠突不明显,后部长高,后背缘向上斜出伸展成为大形的冠。壳的后背部自壳顶起向后有一系列的逐渐粗大的纵肋。腹缘长近直线。壳面深黄绿色至黑褐色,壳顶常受侵蚀而丢失表层颜色。珍珠层有光泽。

2、三角帆蚌:贝壳大而扁平,壳质坚硬,外形略呈三角形。左右两壳顶紧接在一起,后背缘长,并向上突起形成大的三角形帆状后翼,前背缘短小,呈尖角状。腹缘近直线,略呈弧形。壳面不平滑,壳顶部刻有粗大的肋脉。生长线同心环状排列,距离宽。贝壳内面平滑,珍珠层乳白色。

3、背角无齿蚌:贝壳外形呈有角突的卵圆形,前端稍圆,后端呈斜切状,腹缘呈弧形。后背部有自壳顶射出的三条粗肋脉。壳面绿褐色。闭壳肌痕长椭圆形。壳内面珍珠层乳白色。

分布区域         

1、褶纹冠蚌:分布于全国各地。

2、三角帆蚌:分布于河北、江苏、安徽、浙江等地。

3、背角无齿蚌:分布于全国各地。

反对 0
举报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红树皮
红树皮,中药名。为红树科植物木榄Bruguieragymnorrhiza(L.)Lam.的树皮或根皮。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等沿海。具有清热解毒,止泻止血之功效。常用于咽喉肿痛,疮肿,热毒泻痢,多种出血。

评论2024-05-20

红小麻
红小麻,中药名。为荨麻科植物红小麻Laporteainterrupta(L.)Chew的叶或根。分布于台湾及云南等地。具有清热解毒,利尿之功效。常用于疮痈肿毒,小便不利。

评论2024-05-20

牛轭草
牛轭草,中药名。为鸭跖草科植物狭叶水竹草Murdannialoriformis(Hassk.)RollaRaoetKammathy[AneilemaloriformaHassk.;A.angustifoliumN.E.Br.]的全草。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海南、广西、四川、云南等地。具有清热止咳,解毒,利尿之功效。常用于小儿高热,肺热咳嗽,目赤肿痛,热痢,疮痈肿毒,热淋,小便不利。

评论2024-05-20

麒麟尾
麒麟尾,中药名。为天南星科植物麒麟叶Epipremnumpinnatum(L.)Engl.[PothospinnataL.;RhaphidophorapinnataSchott]的茎叶或根。分布于台湾、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等地。具有清热凉血,活血散瘀,解毒消肿之功效。常用于感冒发热,鼻衄,目赤肿痛,百日咳,跌打损伤,骨折,风湿痹痛,痰火瘰疬,痈疖,毒蛇咬伤。

评论2024-05-20

菊花根
菊花根,中药名。为菊科植物菊Dendranthemamorifolium(Ramat.)Tzvel.的根。全国各地均有栽培。药用菊花以河南、安徽、浙江栽培最多。具有利小便,清热解毒的功效。主治癃闭,咽喉肿痛,痈肿疔毒。

评论2024-05-20

葎草
葎草,中药名。为桑科植物葎草(Humulusscandens(Lour.)Merr.)的全草。9~10月收获,选晴天,收割地上部分,除去杂质,晒干。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生于路旁、沟边湿地,村寨篱笆上或林缘灌丛。苦、甘,性寒,归肺、肾经。具有清热解毒、利尿通淋的功效,主肺热咳嗽、肺痈、虚热烦渴、热淋、水肿、小便不利、湿热泻痢、热毒疮疡、皮肤瘙痒等病证。

评论2024-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