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效作用
功能
滋阴退热,软坚散结。
主治
阴虚潮热,虚劳咳血,久疟,疟母,痔核肿痛,血虚经闭。
用法用量
内服:开水或黄酒化服,3-9g;或入丸剂。
注意事项
脾胃虚寒,食减便溏者及孕妇慎服。
相关论述
1、《现代实用中药》:“为滋养解热比血药。”
2、《四川中药志》1960年版:“滋阴补血,润肺消结。治虚劳咳血,肛门肿痛,湿痰流注及肺结核潮热等症。”
3、《全国中草药汇编》:“主治骨蒸潮热,虚痨咳血,疟疾痞块,气虚血亏,闭经难产,湿痰流注。”
4、《中国动物药》:“滋阴退热,补血,治阴虚潮热,久疟,疟母,血虚经闭,痔核肿痛等。”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治久痢不止和三日疟:鳖甲胶50g,黄芩20g,柴胡15g,鼠妇10g,大黄10g。共为细末,制成5g重蛮丸。每日服1-2次,每次1丸,开水送服。(《常见药用动物》)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取漂净鳖甲,置锅中加水煎取胶汁,煎3-5次,至胶汁充分煎出为度。将各次煎汁过滤合并(或加明矾粉少许),静置后滤取清胶汁,再用文火加热,不断拌搅,浓缩(或加适量黄酒、冰糖)成稠膏状,倾入凝膏槽内,俟其自然冷凝。取出切成小块,阴干。
炮制方法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用时捣碎。
保存方法
贮干燥容器内,密闭,置阴凉干燥处,防潮。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
本品呈扁方块状,长约3cm,宽约2cm,厚约5mm,表面棕褐色,具凹纹,光亮,半透明。质坚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具光泽。气腥,味微甜。
动物学信息
动物属种
鳖科动物中华鳖或山瑞鳖。
形态特征
1、中华鳖:体呈椭圆形或近卵圆形,成体全长约30-40cm。头尖,吻长,形成吻突呈短管状;鼻孔位于吻突前端,上下颌缘覆有角质硬鞘,无齿,眼小;瞳孔圆形,鼓膜不明显,颈部可长达70mm以上,颈基部无颗粒状疣,头、颈可完全缩入甲内。背腹甲均无角质板而被有革质软皮,边缘具柔软的较厚结缔组织,俗称裙边。背面皮肤有突起小疣,成纵行棱起,背部中央稍凸起,椎板8对,肋板8对,无臀板,边缘无缘板相连。背部骨片没有完全骨质化,肋骨与肋板愈合,其末端突出于肋板外侧。四肢较扁平,前肢5指;内侧三指有外露的爪;外侧二指的爪全被皮肤包裹而不外露,后肢趾爪生长情况亦同,指、趾间具蹼而发达。雄性体较扁而尾较长,末端露出于裙边;雌性尾粗短,不露出裙边。泄殖肛孔纵裂。头颈部上面橄榄绿色,下面黄色,下颌至喉部有黄色斑纹,两眼前后有黑纹,眼后头顶部有10余个黑点。体背橄榄绿色或黑榇色,具黑斑,腹部肉黄色,两侧裙边处有绿色大斑纹,近尾部有两团豌豆大的绿色斑纹。前肢上面橄榄绿色;下面淡黄色,后肢上面色较浅。尾部正中为橄榄绿色,余皆为淡黄色。
2、山瑞鳖:体近圆形,当体重9kg时,长、宽达36cm×21cm,体重大者可达20kg。体背隆起,皮肤粗糙,体背、边缘、颈基部、四肢及尾部均有大小不等的肉质鼓钉状突起;体后部的鼓钉更大而密。边缘肉质裙边甚为肥厚。四肢粗壮,侧扁。尾短,略呈扁圆锥形,基部宽,末端尖。体灰黑色、墨绿色、紫黑色或黑青莲色。头、四肢乌黑色或墨绿色。腹面乌黑色带紫,具深色斑块。
分布区域
1、中华鳖:除新疆、宁夏、青海、西藏等地未见报道外,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
2、山瑞鳖: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等地。
道地产区
主产于湖北、安徽、江苏、河南、湖南、江西等地。销国内各地,并出口。
人工制造
1、生物学特性:鳖的体色随栖息的环境而变化,呈保护色。主要用肺呼吸,营水陆两栖生活,在水中间歇浮到水表面交换空气。性胆怯,喜安静,在风和日丽的天气,常爬到岸上晒背,杂食性,但喜食动物的饵料,如鱼虾及其他动物的内脏等。水温在25-33℃时,摄食旺盛,生长迅速,水温低于15℃时停止摄食,低于12℃时,伏于水底泥中冬眠。
2、养殖技术:鳖为雌雄异体,夏季是鳖的繁殖季节,交配后每年5-8月为产卵期。雌鳖常于晚上在岸边的松软泥沙滩上掘穴产卵,然后用沙覆平,每穴7-30枚。自然孵化期50-60d。可人工采卵孵化,温度控制在26-36℃,湿度在75%-85%,则孵化期缩短为40-50d孵化率高达90%。
3、饲养管理:鳖有自相残食的习性,因此按大小分级饲养,饲养密度不可过大。稚鳖期饲料要求营养丰富,易消化,以蚯蚓、熟蛋黄、动物下脚料为好。池水3-5d换1次。幼鳖、成鳖期摄食量大,5-10月每日投饵2次。亲鳖按雌雄4∶1或3∶1放养,加强秋后的营养,有利于提前发情、交配、产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