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苔功效作用
功能
软坚散结,化痰消积,解毒消肿。
主治
用于瘿瘤,瘰疬,痈肿,疮疖,食积,虫积,脘腹胀闷,鼻衄。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g。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或晒干炙炭,研末调敷。
注意事项
多食伤脾胃,脾胃虚寒及痰饮咳嗽者慎服。
药理作用
浒苔有降低血清总胆固醇的作用。
相关论述
《纲目》:“张勃《吴录》云:江蓠生海水中,正青似乱发,乃海苔之类也。苏恭以此为水苔者不同。水苔不甚咸。”又云:“《洪氏夷坚志》云:河南一寺僧尽患瘿疾,有洛阳僧共寮,每食取苔脯同餐经数月,僧项赘皆消。乃知海物皆能除是疾也。”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1、治鼻衄:干苔二两,烧为灰。吹少许入鼻中,即止。(《圣惠方》)
2、治甲沟炎、颈淋巴结肿:浒苔、海蒿子各15g,夏枯草、大青叶、黄芩各9g。煎服。
3、治手痈,背痈,疮疖,能消肿排脓:鲜浒苔加桐油和冰片适量,捣成糊状。外敷。(2-3方出自《中国药用海洋生物》)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冬、春间采收,洗净晒干。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
1、浒苔,藻体亮绿色、暗绿色,丛生,管状或扁压。主枝明显,长与直径变化较大,一般长达1m以上;具多数分枝。气微腥,味淡、微咸。
2、条浒苔,藻体长可达40cm左右;多细长分枝,有的分枝毛状或较宽。
3、扁浒苔,藻体扁条状,主枝与分枝相似,长15-30cm。
4、缘管浒苔,藻体较宽,呈片状,披针形,长10-30cm。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石莼科植物浒苔、条浒苔、扁浒苔、缘管浒苔。
形态特征
1、浒苔又名:烂苔、苔条。藻体亮绿色至暗绿色,丛生,主枝明显,多细长分枝,一般高0.5-1m,甚至可达2m。幼藻细胞排成纵列;长成后逐渐不明显。细胞表面观为多角形至近似方形,宽10-12μm,长12-18μm。每个细胞含单一的叶绿体和1个淀粉核。2、条浒苔又名:苔条、烂条。藻体亮绿色或暗绿色,管状膜质,高20-40(-80)cm。多分枝,一般二至三回,分枝线形或较宽,在同一藻体上可见单列枝及多列枝,分枝顶端可见排成纵列的单列细胞。细胞表面观为长方形或方形,长20-33μm;直径30-50μm,每个细胞内含单一的叶绿体和2-3(-4)个淀粉核。藻体厚26-70μm。3、扁浒苔,藻体亮绿色或深绿色,管状略扁,膜质,高约15-40cm,宽约1-2cm,基部分枝较密,下部狭而细,上部伸展呈扁管状。细胞圆形至多角形,不排成纵列,直径10-27μm,有1个淀粉核,色素体不充满。4、缘管浒苔,藻体微黄至暗绿色,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不分枝,高约10-30(-90)cm。柄管状中空,上部扁平,叶状体为单层细胞,边缘波状皱褶,叶缘中空为两层细胞相连而成,细胞不规则排列,直径10-20μm,内含杯状叶绿体和1个淀粉核。
生长环境
1、浒苔:生长于风浪平静的内湾、中潮带滩涂或石沼中。我国沿海均有分布,浙江、福建沿海生长较多。
2、条浒苔:生长在中、低潮带的岩石上,上部飘浮在水中;或在平静的内湾泥底滩涂上。我国沿海均有分布,浙江较多。
3、扁浒苔:生长在中、低潮带岩石上或石沼中。我国沿海普遍分布。
4、缘管浒苔:生长在中潮带卵石上或石沼中。我国沿海普遍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