燥火痢型痢疾-痢疾中医治疗方法
痢疾,古称肠辟、滞下。为急性肠道传染病之一。临床以发热、腹痛、里急后重、大便脓血为主要症状。若感染疫毒,发病急剧,伴突然高热,神昏、惊厥者,为疫毒痢。若交夏秋,久晴阳亢,燥火为患,内热烦躁,渴能消水,腹痛频并,脓血稠粘,数至圊而不能通畅。此水燥金枯,肺与大肠互相交困
评论2024-02-15
里寒外热型痢疾-痢疾中医治疗方法
痢疾,古称肠辟、滞下。为急性肠道传染病之一。临床以发热、腹痛、里急后重、大便脓血为主要症状。若感染疫毒,发病急剧,伴突然高热,神昏、惊厥者,为疫毒痢。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下利清谷,里寒也。外热汗出而厥,阳亡也。主之以通脉四逆汤,回阳胜寒而止利也。)
评论2024-02-15
湿热痢-痢疾中医治疗方法
痢疾,古称肠辟、滞下。为急性肠道传染病之一。临床以发热、腹痛、里急后重、大便脓血为主要症状。若感染疫毒,发病急剧,伴突然高热,神昏、惊厥者,为疫毒痢。如下利,呕渴,心烦不得眠而咳嗽者,猪苓汤。
评论2024-02-15
阴虚痢疾-痢疾中医治疗方法
痢疾,古称肠辟、滞下。为急性肠道传染病之一。临床以发热、腹痛、里急后重、大便脓血为主要症状。若感染疫毒,发病急剧,伴突然高热,神昏、惊厥者,为疫毒痢。大凡痢久津竭,真阴未有不虚。所谓痢多亡阴也,但阴阳两虚者多,此则独见阴虚,阴不足则阳凑之,故成阴虚有火之候。其人真阴素虚,因血液下耗,真阴益虚,或误投辛香燥热,真阴受劫。
评论2024-02-15
阳气脱离型痢疾-痢疾中医治疗方法
痢疾,古称肠辟、滞下。为急性肠道传染病之一。临床以发热、腹痛、里急后重、大便脓血为主要症状。若感染疫毒,发病急剧,伴突然高热,神昏、惊厥者,为疫毒痢。故立猪肤汤,以润少阴之燥,与用黑驴皮之意颇同。阳微者用附子温经,阴竭者用猪肤润燥,同具散邪之意。比而观之,思过半矣。猪肤汤主之。
评论2024-02-15
寒湿痢疾-痢疾中医治疗方法
痢疾,古称肠辟、滞下。为急性肠道传染病之一。临床以发热、腹痛、里急后重、大便脓血为主要症状。若感染疫毒,发病急剧,伴突然高热,神昏、惊厥者,为疫毒痢。此虫其形细如线,杂病皆有,不独痢疾,每从谷道中溢出,小儿尤多。其症腹大,皮肤黄粗,循循戚戚然。
评论2024-02-15
水谷痢疾-痢疾中医治疗方法
痢疾,古称肠辟、滞下。为急性肠道传染病之一。临床以发热、腹痛、里急后重、大便脓血为主要症状。若感染疫毒,发病急剧,伴突然高热,神昏、惊厥者,为疫毒痢。《病源》水谷痢者,由体虚腠理开,血气虚,春伤于风,邪气留连在肌肉之间,后遇脾胃大肠虚弱,而邪气乘之,故为水谷痢也。脾与胃为表里,胃者脾之府也,为水谷之海;脾者胃之脏也,其候身之肌肉。
评论2024-02-15
虚寒痢疾-痢疾中医治疗方法
痢疾,古称肠辟、滞下。为急性肠道传染病之一。临床以发热、腹痛、里急后重、大便脓血为主要症状。若感染疫毒,发病急剧,伴突然高热,神昏、惊厥者,为疫毒痢。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身疼痛,有表有里,必清便已调,其痛不减,方属于表也。按:此条与上条相发明,上条无胀满,此条已有胀满。)
评论2024-02-15
五色痢疾-痢疾中医治疗方法
痢疾,古称肠辟、滞下。为急性肠道传染病之一。临床以发热、腹痛、里急后重、大便脓血为主要症状。若感染疫毒,发病急剧,伴突然高热,神昏、惊厥者,为疫毒痢。久下脓血,或如死猪肝色,或五色杂下,此乃脏腑俱虚,脾气欲绝,故肠胃下脱,六柱饮或可救其万一。
评论2024-02-15
肝脾不和型痢疾-痢疾中医治疗方法
痢疾,古称肠辟、滞下。为急性肠道传染病之一。临床以发热、腹痛、里急后重、大便脓血为主要症状。若感染疫毒,发病急剧,伴突然高热,神昏、惊厥者,为疫毒痢。七十二、久痢伤及厥阴,上犯阳明,气上撞心,饥不欲食,干呕腹痛,乌梅圆主之。 肝为刚脏,内寄相火,非纯刚所能折;阳明腑,非刚药不复其体。
评论2024-02-15
冷热痢疾-痢疾中医治疗方法
痢疾,古称肠辟、滞下。为急性肠道传染病之一。临床以发热、腹痛、里急后重、大便脓血为主要症状。若感染疫毒,发病急剧,伴突然高热,神昏、惊厥者,为疫毒痢。《病源》:凡痢,皆由荣卫不足,肠胃虚弱,冷热之气乘虚而入,客于肠间,肠虚则泄,故为痢也。然其痢而赤白者,是热乘于血,血渗肠内则赤也。冷气入肠,抟于肠间,津液凝滞则白也。冷热相交,故赤白相杂。
评论2024-02-15
热痢疾-痢疾中医治疗方法
痢疾,古称肠辟、滞下。为急性肠道传染病之一。临床以发热、腹痛、里急后重、大便脓血为主要症状。若感染疫毒,发病急剧,伴突然高热,神昏、惊厥者,为疫毒痢。脉见浮数,若邪还于表则尺脉和,今尺中自涩乃邪热?唤嵋醴郑?浯缈诘醚袈觯?烤挂跣氨刈呦虑隙?闩а?病? />
评论2024-02-15
积滞内阻蕴结肠胃型痢疾-痢疾中医治疗方法
痢疾,古称肠辟、滞下。为急性肠道传染病之一。临床以发热、腹痛、里急后重、大便脓血为主要症状。若感染疫毒,发病急剧,伴突然高热,神昏、惊厥者,为疫毒痢。协热下利者,其人大便素不调,邪气忽乘于胃,便作烦渴,其泄泻一如平时稀粪,而色不败,其败色但焦黄而已
评论2024-02-15
肠虚胃实型痢疾-痢疾中医治疗方法
痢疾,古称肠辟、滞下。为急性肠道传染病之一。临床以发热、腹痛、里急后重、大便脓血为主要症状。若感染疫毒,发病急剧,伴突然高热,神昏、惊厥者,为疫毒痢。阳明温病,下利,谵语,阳明脉实,或滑疾者,小承气汤主之;脉不实者,牛黄丸主之,紫雪丹亦主之。下利,谵语,柯氏谓肠虚胃实,故取大黄之濡胃,无庸芒硝之润肠。本论有脉实、脉滑疾、脉不实之辨,恐心包络之谵语而误以承气下之也,仍主芳香开窍法。
评论2024-02-15
气虚型痢疾-痢疾中医治疗方法
痢疾,古称肠辟、滞下。为急性肠道传染病之一。临床以发热、腹痛、里急后重、大便脓血为主要症状。若感染疫毒,发病急剧,伴突然高热,神昏、惊厥者,为疫毒痢。升补痢久气多下陷。盖势力过度,愈趋愈下,自然之势也。法宜升补。以补中益气汤为主,将下焦逆聚之气,举而升之,则后重除而所解顺矣。
评论2024-02-15
噤口型痢疾-痢疾中医治疗方法
痢疾,古称肠辟、滞下。为急性肠道传染病之一。临床以发热、腹痛、里急后重、大便脓血为主要症状。若感染疫毒,发病急剧,伴突然高热,神昏、惊厥者,为疫毒痢。按:张石顽遵《证治准绳》,而代为之拟治法,而归重于胃气虚冷,脾胃虚弱两条。曰:丹溪用人参、黄连呷法。但石莲子真者绝少,乃粤中草实伪充,大苦大寒,予尝以藕汁煮熟,稍加砂糖频服,兼进多年陈米稀糜,调其胃气,必效。
评论2024-02-15
血虚型痢疾-痢疾中医治疗方法
痢疾,古称肠辟、滞下。为急性肠道传染病之一。临床以发热、腹痛、里急后重、大便脓血为主要症状。若感染疫毒,发病急剧,伴突然高热,神昏、惊厥者,为疫毒痢。痢后变痨,因久痢耗损精血,肠胃空虚,变生他症,或五心烦热如痨之状。古法蓣莲饮。赤多,倍莲肉;白多倍山药。按:痢后将变为痨,宜补脾肾,养气血,佐滋燥退蒸之药。
评论2024-02-15
暑痢型痢疾-痢疾中医治疗方法
痢疾,古称肠辟、滞下。为急性肠道传染病之一。临床以发热、腹痛、里急后重、大便脓血为主要症状。若感染疫毒,发病急剧,伴突然高热,神昏、惊厥者,为疫毒痢。故有肝痢,有脾痢(此言不传者)。有先肝后脾(此言痢之传者),有肝多脾少,脾多肝少(此言肝脾合病者),有肺分湿热痢。
评论2024-02-15
休息型痢疾-痢疾中医治疗方法
痢疾,古称肠辟、滞下。为急性肠道传染病之一。临床以发热、腹痛、里急后重、大便脓血为主要症状。若感染疫毒,发病急剧,伴突然高热,神昏、惊厥者,为疫毒痢。休息痢(时作时止曰休息痢,痢久不止曰久痢,二十六)诸家云:多因兜涩太早,积热未尽,加以调摄失宜,不能节食戒欲,所以时作时止。补中益气汤加肉果、木香,吞驻车丸。
评论2024-02-15
疫毒型痢疾-痢疾中医治疗方法
痢疾,古称肠辟、滞下。为急性肠道传染病之一。临床以发热、腹痛、里急后重、大便脓血为主要症状。若感染疫毒,发病急剧,伴突然高热,神昏、惊厥者,为疫毒痢。故杨子建谓:太岁中,其春夏之内,多寒肃之化,阳光少见,寒热二气交争。忽于夏月多寒化,寒邪犯心,水火相犯,血变于中,所以痢下赤白。是二症也,予尝疑之。夫气化之偏,万民均受,何以疫痢之发,一方病百人,一方不病一人耶?
评论2024-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