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中医首页 中医分类 切换频道

猪苓

2024-05-10 14:16中药药材

功效作用

功能        

利水消肿,渗湿。

主治        

主要用于水肿、小便不利、脚气、泄泻、淋浊、带下等。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或入丸、散。

不良反应        

猪苓注射液肌内注射,少数病例可出现口干、头晕、短暂的皮肤瘙痒加重,但不需停药。注射时间较长者,可有局部吸收不良。

禁忌        

饮食禁忌:忌食猪油,少食油腻。

注意事项        

利水之功较强,内无水湿及小便过多者忌用。

化学成分        

主要含多糖类,如猪苓葡聚糖,以及甾类化合物、游离及结合型生物素、粗蛋白等。

药理作用        

1、对泌尿系统的作用:猪苓煎剂利尿强度比咖啡因、木通或茯苓强。五苓散(猪苓、茯苓、白术、泽泻、桂枝)在增加尿量的同时,并能增加钠、钾的排泄。其利尿机理可能是抑制了肾小管对电解质和水的重吸收。

2、对免疫功能的影响:猪苓为一种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它的抑瘤作用也可能与此有关。

3、保肝作用:猪苓多糖能减轻四氯化碳对小鼠肝脏的损伤,使肝组织病理损伤减轻血清谷丙转氨酶活力下降。

4、此外,猪苓尚有抗放射、抗菌、抗衰老、增强血小板聚集、抗诱变作用。

毒理作用        

以猪苓多糖治疗剂量的2000倍1次给药或100倍连续灌胃或腹腔注射给药28天,结果小鼠和犬未见毒性反应,各脏器亦未见实质性损害。致癌、致畸、过敏和皮肤刺激等试验均未见猪苓多糖有明显毒性和刺激作用。

相关论述        

1、《纲目》:猪苓淡渗,气升而又能降,故能开腠理,利小便,与茯苓同功,但入补药不如茯苓也。

2、《本草汇言》:猪苓,渗湿气,利水道,分解阴阳之的药也。此药味甘淡微苦,苦虽下降,而甘淡又能渗利走散。升而能降,降而能升,故善开腠理,分理表阳里阴之气而利小便。故前古主痃疟,解蛊毒。甄氏方主伤寒温疫大热,能发汗逐邪,此分利表阳之气于外也。张氏方主腹满肿胀急痛,心中懊侬,疟痢瘴泻,此分利里阴之气于内也。张仲景治太阳病,脉浮发热,消渴而小便不利者,用五苓散,以发其汗;病消渴欲饮水而复吐者,名为水逆,用五苓散以止其吐;冬时寒嗽,兼寒热如疟状者,名为痰风,用五苓散以定其嗽。此三法俱重在猪苓开达腠理,分利阴阳之妙用也。

3、《药品化义》:猪苓味淡,淡主于渗,入脾以通水道,用治水泻湿泻,通淋除湿,消水肿,疗黄疸,独此为最捷,故云与琥珀同功。但不能为主剂,助补药以实脾,领泄药以理脾,佐温药以暖脾,同凉药以清脾。

4、《长沙药解》:“猪苓,渗利泄水,较之茯苓更捷。但水之为性,非土木条达,不能独行。猪苓散之利水,有白术之燥湿土也;猪苓汤之利水,有阿胶清风木也;五苓之利水,有白术之燥土,桂枝之达木也;八味之利水,有桂枝之达木,地黄之清风也;若徒求利于猪、茯、滑、泽之辈,恐难奏奇功耳。

5、《本草求真》:猪苓,凡四苓、五苓等方,并皆用此,性虽有类泽泻,同入膀胱肾经,解热除湿,行窍利水,然水消则脾必燥,水尽则气必走;泽泻虽同利水,性亦类燥,然咸性居多,尚有润存,泽虽治火,性亦损气,然润能滋阴,尚有补在。故猪(苓)必合泽泻以同用,则润燥适均,而无偏颇之患矣。至于茯苓,虽属渗利,有湿自可以去,然茯(苓)则入气而上行,此则入血而下降,且与泽泻利水消肿,治疟止痢等药,审属暑邪湿热内闭,无不藉此以为宣导之需。古人已云,清利小便,无若此驶,以故滋阴药中,止有泽泻,而不用及猪苓,正谓此耳。但此专司引水,津液易耗,久服多致损目。

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        

1、治妊娠自脚上至腹肿,小便不利,微渴引饮:猪苓五两,末。以熟水服方寸匕,日三服。(《子母秘录》)

2、治妊娠小便不通,脐下硬痛:猪苓、木通、桑根白皮(锉)各一两。上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入灯心同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温服。(《普济方》猪苓汤)

3、治肝硬化腹水:鲤鱼一条(重500-2000g),猪苓、大腹皮、防己、泽泻各9g。剖开鱼腹,除掉内脏,洗净。将以上四味药研末装入鱼腹内,煮熟,去药渣,食鱼喝汤。(《中国药用真菌》)

4、治小便赤少,大便溏泄:猪苓、茯苓、泽泻、白术各等分。为细末,每服二钱,空腹调服。(《圣济总录》猪苓汤)

5、治肠胃寒湿,濡泻无度,嗜卧不食:猪苓(去黑皮)半两,肉豆蔻(去壳,炮)二枚,黄柏(去粗皮,炙)一分。上三味捣罗为末,米饮和丸,如绿豆大。每服十丸,食前热水下。(《圣济总录》猪苓丸)

6、治年壮气盛,梦遗白浊:半夏一两,猪苓一两。上半夏锉如豆大,猪苓为末,先将半夏炒令黄色,不令焦,地上去火毒半日。取半夏为末,以一半猪苓末调匀和丸,如桐子大,更用余猪苓末拌丸,使干,入不油砂瓶中养之。每服四十丸,空心温酒盐汤下,于申未间冷酒下。(《济生方》猪苓丸)

7、治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猪苓(去皮)、茯苓、泽泻、阿胶、滑石(碎)各一两。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纳阿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伤寒论》猪苓汤)

8、治呕吐而病在膈上,思水者:猪苓、茯苓、白术各等分。上三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金匮要略》猪苓散)

相关配伍        

1、猪苓配白术:猪苓长于渗湿利水;白术长于益气健脾。两药合用,有健脾益气,渗湿利水之功效。适用于湿盛中阻、分清别浊失调之水泻、尿少,身倦纳呆。

2、猪苓配大腹皮:猪苓长于渗湿利水;大腹皮长于下气行水。二药合用,有利水除胀之功效。适用于水肿胀满小便不利者。

鉴别用药        

茯苓与猪苓:两药同属利水消肿药,味甘淡性平,均为治疗水肿胀满等所常用,两药都能利水渗湿,对于小便不利,淋痛、水肿等,常相须为用。但猪苓主入肾与膀胱经,仅有渗湿利尿之功,而无补脾益中之效,且利水作用较茯苓强,适用于水肿、泄泻、淋浊等。茯苓则主入心、脾、肾,利中有补,能补益心脾,宁心安神,用于脾虚湿盛所致腹泻、便溏、食少等,以及失眠、健忘等;且茯苓又为治痰要药,痰饮所致眩晕、咳嗽、心悸等亦常选用。二者在治疗水肿等疾患时常配伍应用。

相关药品        

肾炎灵胶囊。

相关方剂        

五苓散《伤寒论》、猪苓汤《伤寒论》。

药膳食疗        

猪苓瓜皮鲫鱼汤:

1、功效:健脾去湿、消肿利水。用于肝硬化腹水,营养不良性水肿属脾虚水湿内停者。症见形体消瘦、体倦食少、小便不利、轻度腹水或下肢浮肿皮肤黄疸。

2、原材料:鲫鱼1条,猪苓6g,冬瓜皮10g,生姜2片,调味料适量。

3、做法:鲫鱼去鳞、鳃及内脏,洗净。猪苓、冬瓜皮、生姜洗净。与鲫鱼起放入砂煲内,加清水适量。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煲2小时,调味食用。

4、用法:每餐适量食用。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猪苓栽后4-5年秋冬检查,如果萌发的白头很少,或不再萌发新苓,并出现腐烂现象,次年3-5月间应及时采挖翻栽,一般栽后4-5年收获。收获后选出灰褐色、核体松软的菌核,留作苓种。取色黑质硬的老苓及时晒干,即成为成品猪苓。

炮制方法        

去除杂质,大小个分开,浸泡剔净泥沙。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保存方法

置通风干燥处。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        

菌核呈不规则块状、条形、类圆形或扁块状,有的有分枝,长5-25cm,直径2-6cm。表面黑色、灰黑色或棕黑色,皱缩或有瘤状突起。体轻,质硬,断面类白色或黄白色,略呈颗粒状。气微,味淡。以个大、外皮黑色、断面色白、体较重者为佳。

饮片性状        

为不规则的厚片,表面类白色或黄白色,略呈颗粒状。周边皱缩,黑色、灰黑色或棕黑色,体轻,质韧,气微,味淡。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多孔菌科多孔菌属真菌猪苓。

形态特征        

菌核形状不规则,呈大小不一的团块状,坚实,表面紫黑色,有多数凹凸不平的皱纹,内部白色,大小一般为3-5cm×3-20cm。子实体从埋生于地下的菌核上发出,有柄并多次分枝,形成一丛菌盖,总直径可达20cm。菌盖圆形,直径1-4cm,中部脐状,有淡黄色的纤维鳞片,近白色至浅褐色,无环纹,边缘薄而锐,常内卷,肉质,干后硬而脆。菌肉薄,白色。菌管长约2mm,与菌肉同色,下延。管口圆形至多角形,每1mm间3-4个。孢子无色,光滑,圆筒形,一端圆形,一端有歪尖,(7-10)μm×(3-4.2)μm。

分布区域        

分布于东北及河北、山西、河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

道地产区        

主产于陕西、山西、河北、河南、云南等地。

生长环境        

生于林中树根旁地上或腐木桩旁。

生长见习        

野生于海拨1000-2000m的山地次生林中。我国多雨的南方多生长在阳坡,北方多生长在阴坡或半阳坡。5cm的地温在8-9℃菌核开始萌发,月平均地温14-20℃时新苓生长快,萌发多,22-25℃时形成子实体。猪苓适宜在疏松透气、腐殖质含量高、肥沃偏酸性的砂壤土生长,土壤含水量30%-50%。猪苓与蜜环菌营共生生活,故猪苓的伴生植物与蜜环菌腐生与寄生的树种有关,常与柞、桦、槭、橡、榆、杨、柳、枫、女贞子等树种生活在一起。

繁殖方式        

采用半野生栽培。

栽培技术        

1、半野生栽培:选蜜环菌能够生长的灌木林、薪柴林,不宜选用用材林和经济林。在晋南地区宜选择海拨1000-1500m、地形平坦或为沟槽地及15°左右的缓坡地,土壤为较肥沃的砂壤土。应首先培养蜜环菌枝,可采挖生长有蜜环菌的树根、木段作菌种,也可用人工培养的蜜环菌三级生产种来培养菌枝,选直径1-2cm的壳斗科植物及共他阔叶树的新鲜树枝,斜砍成10cm小段。挖直径50-60cm、深30cm的培养坑,坑底铺一层树叶,将砍好的树枝之间,盖一薄层土。然后按此法再在上面重复摆几层,每坑一般可摆放5-7层,最后于坑顶覆土3-5cm,土上用树叶覆盖。需常浇水保湿,约两个月后树枝长满蜜环菌菌丝,称菌枝。再选用直径2-3cm的菌枝砍成长30cm左右短节,作为菌种,按培养菌枝的方法扩大培养出菌材,用来伴栽猪苓。猪苓菌种应选择生活力旺盛、灰褐色的鲜苓作种苓。在灌木树丛旁挖10cm左右深的小穴,穴内应具有树根及纵横交错的毛根,在穴底先铺湿树叶一层,在树根旁放一节菌材,猪苓菌核放在树根与菌材之间,每穴放种苓100-250g,然后盖一层湿润的树叶,覆土填平。穴顶再盖一层较厚的树叶。

2、田间管理:猪苓下种后不宜翻动,并忌牲畜践踏。夏季如遇干旱,可引水浇灌。每年春季在穴顶加盖一层树叶,这样可减少土壤水分蒸发,补充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

反对 0
举报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马耳草
马耳草,中药名。为鸭跖草科植物饭包草CommelinabengalensisL.的全草。分布于河北、陕西、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具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的功效。主治热病发热,烦渴,咽喉肿痛,热痢,热淋,痔疮,疔疮痈肿,蛇虫咬伤。

评论2024-05-20

麻鱼骨
麻鱼骨,中药名。为鲤科动物厚唇重唇鱼Diptychus(Gymnodiptychus)pachycheilus(Herzenstein)的骨骼。分布于长江上游、雅砻江及黄河上游等水系。具有利水消肿之功效。用于水肿。

评论2024-05-20

毛轴莎草
毛轴莎草,中药名。为莎草科莎草属植物毛轴莎草CyperuspilosusVahl的全草。植物毛轴莎草,分布于西南及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广东、海南、广西等地。具有活血散瘀,利水消肿之功效。主治跌打损伤,浮肿。

评论2024-05-18

牛蹄
牛蹄,中药名。为牛科动物黄牛BostaurusdomesticusGmelin或水牛BubalusbubalisLinnaeus的蹄。遍及全国。具有清热止血,利水消肿之功效。常用于风热,崩漏,水肿,小便涩少。

评论2024-05-18

莲子草
莲子草,中药名。为苋科植物莲子草Alternantherasessilis(L.)DC.的全草。分布于华东、华中、华南和西南地区。具有清热凉血,利水消肿,拔毒止痒之功效。常用于痢疾,鼻衄,咯血,便血,尿道炎,咽炎,乳腺炎,小便不利;外用于疮疖肿毒,湿疹,皮炎,体癣,毒蛇咬伤。

评论2024-05-18

麻黄
麻黄,中药名。为麻黄科麻黄属植物草麻黄Ephedra sinica Stapf、中麻黄Ephedra intermedia Schrenk et C. A. Mey.或木贼麻黄Ephedra equisetina Bge.的草质茎。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效。主治风寒感冒,咳嗽气喘,风水水肿。

评论2024-05-15

紫杉
紫杉,中药名。为红豆杉科红豆杉属植物东北红豆杉Taxus cuspidata Sieb.et Zucc.的枝叶。具有利水消肿的功效。主治肾炎浮肿,小便不利,糖尿病。

评论2024-05-12

海藻
海藻,中药名。为马尾藻科马尾藻属植物海蒿子Sargassum confusum C.Ag.和羊栖菜S. fusiforme(Harv.)Setch的全草。具有消痰软坚,利水消肿的功效。主治瘿瘤,瘰疬,睾丸肿痛,痰饮水肿等。

评论2024-05-11

海带
海带,中药名。为海带科植物海带Laminaria japonica Aresch.的干燥叶状体。具有消痰软坚,利水消肿的功效。主治瘿瘤,瘰疬,睾丸肿痛,痰饮水肿。

评论2024-05-11

冬瓜皮
冬瓜皮,中药名。为葫芦科冬瓜属植物冬瓜Benincasa hispida (Thunb.) Cogn.的干燥外层果皮。食用冬瓜时,洗净,削取外层果皮,晒干。具有利水消肿,清热解暑的功效。用于水肿胀满,小便不利,暑热口渴,小便短赤。

评论2024-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