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中医首页 中医分类 切换频道

火炭母

2024-05-11 14:40中药药材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热解毒,利湿消滞,凉血止痒,明止退翳。

主治

用于痢疾,消化不良,肝炎,感冒,扁桃体炎,咽喉炎,白喉,百日咳,角膜云翳,乳腺炎,霉菌性阴道炎,白带,疖肿,小儿脓疱,湿疹,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

9~15g,鲜品30~60g。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

注意事项

尚不明确。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1、皮肤风热,流注关节,痈肿疼痛:用火炭母草叶,捣烂于垍器中,以盐酒炒,敷肿处,经宿一易。(《普济方》)

2、急慢性菌痢:火炭母、野牡丹各60g。水煎,每日一剂,分三次服。对慢性菌痢,可以同样剂量做保留灌肠,每日2次,7~10天为一疗程。(广西《中草药新医疗法处方集》)

加工炮制

炮制方法

采收,鲜用或晒干。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蓼科植物火炭母草。

形态特征

火炭母草,多年生草本,长达1m。其茎扁圆柱形,有分枝,长30-2500px,节稍膨大,下部节上有须根;表面淡绿色或紫褐色,无毛,有细棱;质脆,易折断,断面灰黄色,多中空。叶互生,多卷缩、破碎,叶片展平后呈卵状长圆形,长5-10m,宽2-112.5px,先端短尖,基部截形或稍圆,全缘,上表面暗绿色,下表面色较浅,两面近无毛;托叶鞘筒状,膜质,先端偏斜。气微,味酸、微涩。常生于山谷、水边、湿地。

分布区域

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等地。

反对 0
举报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红树皮
红树皮,中药名。为红树科植物木榄Bruguieragymnorrhiza(L.)Lam.的树皮或根皮。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等沿海。具有清热解毒,止泻止血之功效。常用于咽喉肿痛,疮肿,热毒泻痢,多种出血。

评论2024-05-20

红小麻
红小麻,中药名。为荨麻科植物红小麻Laporteainterrupta(L.)Chew的叶或根。分布于台湾及云南等地。具有清热解毒,利尿之功效。常用于疮痈肿毒,小便不利。

评论2024-05-20

菊花根
菊花根,中药名。为菊科植物菊Dendranthemamorifolium(Ramat.)Tzvel.的根。全国各地均有栽培。药用菊花以河南、安徽、浙江栽培最多。具有利小便,清热解毒的功效。主治癃闭,咽喉肿痛,痈肿疔毒。

评论2024-05-20

葎草
葎草,中药名。为桑科植物葎草(Humulusscandens(Lour.)Merr.)的全草。9~10月收获,选晴天,收割地上部分,除去杂质,晒干。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生于路旁、沟边湿地,村寨篱笆上或林缘灌丛。苦、甘,性寒,归肺、肾经。具有清热解毒、利尿通淋的功效,主肺热咳嗽、肺痈、虚热烦渴、热淋、水肿、小便不利、湿热泻痢、热毒疮疡、皮肤瘙痒等病证。

评论2024-05-20

峨眉香料
峨眉香料,中药名。为唇形科植物峨眉香科科TeucriumomeienseSunexS.Chow的全草。分布于四川。具有清热解毒之功效。常用于疮疖红肿,毒蛇咬伤。

评论2024-05-20

马耳草
马耳草,中药名。为鸭跖草科植物饭包草CommelinabengalensisL.的全草。分布于河北、陕西、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具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的功效。主治热病发热,烦渴,咽喉肿痛,热痢,热淋,痔疮,疔疮痈肿,蛇虫咬伤。

评论2024-05-20

马瓞儿
马瓞儿,中药名。为葫芦科植物马㼎儿Zehneriaindica(Lour.)Keraudren的块根或全草。分布于江苏、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化痰利尿的功效。主治痈疮疖肿,痰核瘰疬,咽喉肿痛,痄腮,石淋,小便不利,皮肤湿疹,目赤黄疸,痔瘘,脱肛,外伤出血,毒蛇咬伤。

评论2024-05-20

对节叶
对节叶,中药名。为爵床科植物翅柄马蓝Pteracanthusalatus(Nees)Bremek.的叶或根。分布于贵州、云南等地。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止痛之功效。常用于痈肿疮毒,劳伤疼痛。

评论2024-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