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效作用
功能
清热解毒。
主治
用于痈疽发背。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捣烂外敷。
相关论述
《福建民间草药》:“治痈疽发背,捣烂外敷。”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夏、秋季采叶,鲜用。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豆科植物绿叶胡枝子。
形态特征
灌木,高达3m。茎直立,粗壮,小枝被柔毛。叶互生,三出复叶;小叶片卵状椭圆形或卵状披针形,长1.8-7cm,宽1-3cm,先端渐尖或急尖,基部钝圆,全缘,上面近无毛,下面有浅棕色毛。总状花序腋生,上部的呈圆锥状花序;花萼钟状,萼齿5,披针形,被短柔毛;蝶形花冠,黄色或白色,旗瓣与翼瓣基部常带紫色,翼瓣较旗瓣短,基部有爪,龙骨瓣长于旗瓣;雄蕊10,二体。荚果长圆状卵形,长约1.5cm,有网脉和长柔毛。花、果期6-10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山西、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四川、贵州等地。
生长环境
生于山坡丛林下或路旁旷野。
红树皮
红树皮,中药名。为红树科植物木榄Bruguieragymnorrhiza(L.)Lam.的树皮或根皮。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等沿海。具有清热解毒,止泻止血之功效。常用于咽喉肿痛,疮肿,热毒泻痢,多种出血。
评论2024-05-20
红小麻
红小麻,中药名。为荨麻科植物红小麻Laporteainterrupta(L.)Chew的叶或根。分布于台湾及云南等地。具有清热解毒,利尿之功效。常用于疮痈肿毒,小便不利。
评论2024-05-20
菊花根
菊花根,中药名。为菊科植物菊Dendranthemamorifolium(Ramat.)Tzvel.的根。全国各地均有栽培。药用菊花以河南、安徽、浙江栽培最多。具有利小便,清热解毒的功效。主治癃闭,咽喉肿痛,痈肿疔毒。
评论2024-05-20
葎草
葎草,中药名。为桑科植物葎草(Humulusscandens(Lour.)Merr.)的全草。9~10月收获,选晴天,收割地上部分,除去杂质,晒干。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生于路旁、沟边湿地,村寨篱笆上或林缘灌丛。苦、甘,性寒,归肺、肾经。具有清热解毒、利尿通淋的功效,主肺热咳嗽、肺痈、虚热烦渴、热淋、水肿、小便不利、湿热泻痢、热毒疮疡、皮肤瘙痒等病证。
评论2024-05-20
峨眉香料
峨眉香料,中药名。为唇形科植物峨眉香科科TeucriumomeienseSunexS.Chow的全草。分布于四川。具有清热解毒之功效。常用于疮疖红肿,毒蛇咬伤。
评论2024-05-20
马耳草
马耳草,中药名。为鸭跖草科植物饭包草CommelinabengalensisL.的全草。分布于河北、陕西、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具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的功效。主治热病发热,烦渴,咽喉肿痛,热痢,热淋,痔疮,疔疮痈肿,蛇虫咬伤。
评论2024-05-20
马瓞儿
马瓞儿,中药名。为葫芦科植物马㼎儿Zehneriaindica(Lour.)Keraudren的块根或全草。分布于江苏、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化痰利尿的功效。主治痈疮疖肿,痰核瘰疬,咽喉肿痛,痄腮,石淋,小便不利,皮肤湿疹,目赤黄疸,痔瘘,脱肛,外伤出血,毒蛇咬伤。
评论2024-05-20
对节叶
对节叶,中药名。为爵床科植物翅柄马蓝Pteracanthusalatus(Nees)Bremek.的叶或根。分布于贵州、云南等地。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止痛之功效。常用于痈肿疮毒,劳伤疼痛。
评论2024-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