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效作用
功能
清热解毒。
主治
风热咳嗽,扁桃体炎,咽喉炎。
用法用量
内服:研末,每次1-2g。外用:适量,研末吹喉。
注意事项
孕妇禁服。
相关论述
《云南中草药》:“清热解毒,消炎止痛。主治扁桃体炎,咽喉炎。”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治急性扁桃体炎,咽喉炎:蛾药根研粉,用粉直接吹患处。每天3次,每次5分。重者可同时内服,每天3次,每次5分。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夏、秋季采挖,除去茎叶,洗净,晒干。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菊科植物艾叶火绒草。
形态特征
艾叶火绒草,又名多枝火绒草。木质草本,根状茎粗壮,有数个簇生的花茎和与花茎同形的不育茎。茎直立,具腋芽,不分枝,或一年茎横卧而基部有直立的分枝,高25-60厘米,有时达1米,木质,常大部宿存,或二年生枝从腋芽发出密生的长分枝(根据记载),被短或长达1毫米的污褐色头状粘质的腺毛,有时上部还有白色蛛丝状毛,全部有叶,节间长1-1.5厘米,或上部节间达3-6厘米,下部叶渐小,在花期枯萎宿存。叶开展,披针形或长披针形,长2-5稀7厘米,宽0.3-0.7稀1毫米,顶端尖或渐尖,有细长尖头,基部稍狭,有小耳,无柄,下部叶有时扩大而半抱茎,边缘平,或波状皱缩,上面绿色,被疏短腺毛,多少有蛛丝状毛,下面除稀疏的腺毛外还被有厚密的白色茸毛。苞叶多数,披针形,两面被白色密茸毛,较花序长2.5-4倍,开展成密集的径约3-6厘米的苞叶群,或与较长的花序梗合着而开展成疏散伞房状,径达10厘米的复苞叶群。头状花序径4-7毫米。总苞长4-5.5毫米,被白色密茸毛;总苞片约3层,顶端无毛,露出毛茸之上。小花异形,有较少的雌花,或雌雄异株。花冠长约3毫米;雄花花冠管状漏斗状,有披针形裂片;雌花花冠丝状。冠毛白色,雄花冠毛上端较粗厚,有细齿;雌花冠毛丝状,下部有疏齿。不育的子房和瘦果被短粗毛。花期8-9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1000-3000m的草坡、牧场、杂木林边缘或山谷溪岸边。
红树皮
红树皮,中药名。为红树科植物木榄Bruguieragymnorrhiza(L.)Lam.的树皮或根皮。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等沿海。具有清热解毒,止泻止血之功效。常用于咽喉肿痛,疮肿,热毒泻痢,多种出血。
评论2024-05-20
红小麻
红小麻,中药名。为荨麻科植物红小麻Laporteainterrupta(L.)Chew的叶或根。分布于台湾及云南等地。具有清热解毒,利尿之功效。常用于疮痈肿毒,小便不利。
评论2024-05-20
菊花根
菊花根,中药名。为菊科植物菊Dendranthemamorifolium(Ramat.)Tzvel.的根。全国各地均有栽培。药用菊花以河南、安徽、浙江栽培最多。具有利小便,清热解毒的功效。主治癃闭,咽喉肿痛,痈肿疔毒。
评论2024-05-20
葎草
葎草,中药名。为桑科植物葎草(Humulusscandens(Lour.)Merr.)的全草。9~10月收获,选晴天,收割地上部分,除去杂质,晒干。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生于路旁、沟边湿地,村寨篱笆上或林缘灌丛。苦、甘,性寒,归肺、肾经。具有清热解毒、利尿通淋的功效,主肺热咳嗽、肺痈、虚热烦渴、热淋、水肿、小便不利、湿热泻痢、热毒疮疡、皮肤瘙痒等病证。
评论2024-05-20
峨眉香料
峨眉香料,中药名。为唇形科植物峨眉香科科TeucriumomeienseSunexS.Chow的全草。分布于四川。具有清热解毒之功效。常用于疮疖红肿,毒蛇咬伤。
评论2024-05-20
马耳草
马耳草,中药名。为鸭跖草科植物饭包草CommelinabengalensisL.的全草。分布于河北、陕西、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具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的功效。主治热病发热,烦渴,咽喉肿痛,热痢,热淋,痔疮,疔疮痈肿,蛇虫咬伤。
评论2024-05-20
马瓞儿
马瓞儿,中药名。为葫芦科植物马㼎儿Zehneriaindica(Lour.)Keraudren的块根或全草。分布于江苏、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化痰利尿的功效。主治痈疮疖肿,痰核瘰疬,咽喉肿痛,痄腮,石淋,小便不利,皮肤湿疹,目赤黄疸,痔瘘,脱肛,外伤出血,毒蛇咬伤。
评论2024-05-20
对节叶
对节叶,中药名。为爵床科植物翅柄马蓝Pteracanthusalatus(Nees)Bremek.的叶或根。分布于贵州、云南等地。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止痛之功效。常用于痈肿疮毒,劳伤疼痛。
评论2024-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