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中医首页 中医分类 切换频道

开口箭

2024-05-18 16:33中药药材

开口箭功效作用

功能         

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散瘀止痛。      

主治         

用于白喉,咽喉肿痛,风湿痹痛,跌打损伤,胃痛,痈肿疮毒,毒蛇、狂犬咬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g;研末,0.6-0.9g。外用:适量,捣敷。         

禁忌         

忌吃酸、辣食物。      

注意事项        

孕妇禁服。

《陕西中草药》:“禁忌烟及辣椒、醋或酸性食物。”

《全国中草药汇编》:“孕妇忌服。本品有毒。用至9g有中毒报告,故用量不可过大。中毒时可见头痛,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

相关论述        

《云南中草药》:“辛、苦,温。”

《陕西中草药》:“味甘,微苦,性寒。”

《广西本草选编》:“味辛,性凉。有毒。”

《云南中草药》:“温中散寒,行气止痛。主治胃痛,胃溃疡,跌打。”

《陕西中草药》:“除风湿,清热泻火,镇痛止血,调经活血,滋阴补虚。主治风湿性关节炎,腰腿疼痛,跌打损伤,劳伤,月经不调,骨蒸劳热。”《广西本草选编》:“清热解毒,散瘀镇痛。主治咽喉肿痛,扁桃体炎,白喉,暑热腹痛,毒蛇咬伤,无名肿毒。”

《全国中草药汇编》:“主治狂犬咬伤,外用治痈疖肿毒。”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1.治风湿关节痛,跌打损伤:开口箭根状茎磨酒涂。亦可研末酒送服,每次O.6-O.9g,不能过量。(《湖南药物志》)

2.治胃痛,咽喉肿痛,扁桃体炎:开口箭鲜根状茎5g。捣烂加温开水擂汁,在1d内分多次含咽。(《湖南药物志》)

3.治肝硬化腹水:开口箭根状茎3g,田基黄、马鞭草各30g: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4.治胃痛,胆绞痛:心不干鲜根3g,生嚼吃;或干根9g,枳实6g,共研末,分3次开水送服。

5.治流感,感冒,支气管炎,咳嗽:心不干根9g。煎服,或研末,每服0.6g,开水送服,日服3次。(《红河中草药》)

6.治疮疖肿毒,毒蛇咬伤:开口箭鲜根状茎捣烂敷或磨酒涂。蛇伤敷伤口周围。(《湖南药物志》)

附注         

本品有毒,用至9克曾有中毒报告。故用量不可过大。中毒时可见头痛、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需立即停药,及时抢救。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收,除去叶及须根,洗净,鲜用或切片晒干。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         

开口箭根茎扁圆柱形,略扭曲。长10-15cm,直径约1cm。节明显,略膨大,节处有芽及膜质鳞片状叶,节间短。表面黄棕色至黄绿色,有皱纹。断面淡黄白色,细颗粒状。气无,味苦涩。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百合科植物开口箭及剑叶开口箭。      

形态特征         

开口箭,又名粗丝开口箭《云南中草药》。多年生草本。根茎长圆柱形,直径1-1.5cm,多节,绿色至黄色。叶基生,4-8枚;叶片倒披针形、条状披针形、条形,长15-65cm,宽1.5-9.5cm,先端渐尖,基部渐狭;鞘叶2枚。穗状花序侧生,直立,密生多花,长2.5-9cm;苞片卵状披针形至披针形,有几枚无花苞片簇生花序顶端;花被短钟状,长5-7mm,裂片6,卵形,长3-5mm,宽2-4mm,黄色或黄绿色,肉质;雄蕊6,花丝基部扩大,有的彼此联合,上部分离,内弯,花药卵形;子房球形,3室,花柱不明显,柱头钝三棱形,先端3裂。浆果球形,直径8-10mm,熟时紫红色,具1-3颗种子。花期4-6月,果期9-11月。剑叶开口箭:多年生草本。根茎圆柱形,褐色或绿色,茎长达10cm,多节。叶多数,明显成两列,带形,长35-50cm,宽5-12mm,先端长渐尖,基部扩大,抱茎,干时边缘稍反卷。穗状花序侧生,密生多花,长4-5.5cm;苞片披针形或三角状披针形,长于花,有几枚无花苞片簇生花序顶端;花被筒状钟形,长5-5.5mm,裂片6,卵形,开展,长2-2.5mm,宽1.5-2mm,肉质,褐色或绿色,边缘白膜质,呈啮蚀状;雄蕊6,花丝粗,基部扩大而有皱褶,贴生于花被筒上,上部分离,短于花药,花药卵形;子房卵形,3室,花柱不明显,柱头钝三棱形,先端3裂。浆果直径5-8mm,红黑色,具1-3颗种子。花期6月,果期10月。            

生长环境         

开口箭:生于林下阴湿处、溪边或路旁。分布于中南及陕西、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四川、云南等地。剑叶开口箭:生于海拔1100-3200m的林下。分布于云南。

反对 0
举报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红树皮
红树皮,中药名。为红树科植物木榄Bruguieragymnorrhiza(L.)Lam.的树皮或根皮。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等沿海。具有清热解毒,止泻止血之功效。常用于咽喉肿痛,疮肿,热毒泻痢,多种出血。

评论2024-05-20

红小麻
红小麻,中药名。为荨麻科植物红小麻Laporteainterrupta(L.)Chew的叶或根。分布于台湾及云南等地。具有清热解毒,利尿之功效。常用于疮痈肿毒,小便不利。

评论2024-05-20

菊花根
菊花根,中药名。为菊科植物菊Dendranthemamorifolium(Ramat.)Tzvel.的根。全国各地均有栽培。药用菊花以河南、安徽、浙江栽培最多。具有利小便,清热解毒的功效。主治癃闭,咽喉肿痛,痈肿疔毒。

评论2024-05-20

葎草
葎草,中药名。为桑科植物葎草(Humulusscandens(Lour.)Merr.)的全草。9~10月收获,选晴天,收割地上部分,除去杂质,晒干。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生于路旁、沟边湿地,村寨篱笆上或林缘灌丛。苦、甘,性寒,归肺、肾经。具有清热解毒、利尿通淋的功效,主肺热咳嗽、肺痈、虚热烦渴、热淋、水肿、小便不利、湿热泻痢、热毒疮疡、皮肤瘙痒等病证。

评论2024-05-20

峨眉香料
峨眉香料,中药名。为唇形科植物峨眉香科科TeucriumomeienseSunexS.Chow的全草。分布于四川。具有清热解毒之功效。常用于疮疖红肿,毒蛇咬伤。

评论2024-05-20

马耳草
马耳草,中药名。为鸭跖草科植物饭包草CommelinabengalensisL.的全草。分布于河北、陕西、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具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的功效。主治热病发热,烦渴,咽喉肿痛,热痢,热淋,痔疮,疔疮痈肿,蛇虫咬伤。

评论2024-05-20

马瓞儿
马瓞儿,中药名。为葫芦科植物马㼎儿Zehneriaindica(Lour.)Keraudren的块根或全草。分布于江苏、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化痰利尿的功效。主治痈疮疖肿,痰核瘰疬,咽喉肿痛,痄腮,石淋,小便不利,皮肤湿疹,目赤黄疸,痔瘘,脱肛,外伤出血,毒蛇咬伤。

评论2024-05-20

对节叶
对节叶,中药名。为爵床科植物翅柄马蓝Pteracanthusalatus(Nees)Bremek.的叶或根。分布于贵州、云南等地。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止痛之功效。常用于痈肿疮毒,劳伤疼痛。

评论2024-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