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中医首页 中医分类 切换频道

复叶耳蕨

2024-05-18 16:33中药药材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热解毒,敛疮。

主治

用于痢疾,烧烫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注意事项

本品久服可致宫寒不孕。

药理作用

1、抗生育作用。

2、收缩子宫作用。

相关论述

《中国药用孢子植物》:“清热收涩。用于痢疾和烫火伤等。”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1、治痢疾:复叶耳蕨15-30g。煎服。

2、治烫火伤:复叶耳蕨(适量)。晒干,研末,菜油调涂。(1-2方出自《中国药用孢子植物》)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挖,除去叶,洗净泥土,鲜用或晒干。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鳞毛蕨科植物刺头复叶耳蕨。

形态特征

植株高30-90cm。根茎长而横生,密被棕色、钻状鳞片。叶远生或近生;叶柄长15-50cm,禾秆色,连同叶轴和羽轴常被棕色、线状钻形小鳞片;叶片纸质,三角形或卵状三角形,长20-35cm,宽约20cm,先端狭缩成尾状渐尖,三回羽状;羽片5-8对,斜向上,有柄,基部1对最大,卵状三角形,长15-20cm,宽7-10cm,其基部下侧1片小羽片特长,并为一回羽状,长8-10cm,其余向上各对逐渐缩狭;小羽片长圆形,先端锐尖,基部上侧略呈耳状突起或为分离的耳片,边缘浅裂或具长芒刺状锯齿,上面光滑,下面沿中脉疏生棕色小鳞片;叶脉羽状,侧脉2-4叉。孢子囊群圆形,背生于小脉顶端,位于中脉与叶边中央;囊群盖圆肾形,早落。

分布区域

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地区及山东、河南等地。

道地产区

长江流域以南地区及山东、河南等地。

生长环境

生于山坡林下溪沟边或路旁。

反对 0
举报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红树皮
红树皮,中药名。为红树科植物木榄Bruguieragymnorrhiza(L.)Lam.的树皮或根皮。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等沿海。具有清热解毒,止泻止血之功效。常用于咽喉肿痛,疮肿,热毒泻痢,多种出血。

评论2024-05-20

红小麻
红小麻,中药名。为荨麻科植物红小麻Laporteainterrupta(L.)Chew的叶或根。分布于台湾及云南等地。具有清热解毒,利尿之功效。常用于疮痈肿毒,小便不利。

评论2024-05-20

菊花根
菊花根,中药名。为菊科植物菊Dendranthemamorifolium(Ramat.)Tzvel.的根。全国各地均有栽培。药用菊花以河南、安徽、浙江栽培最多。具有利小便,清热解毒的功效。主治癃闭,咽喉肿痛,痈肿疔毒。

评论2024-05-20

葎草
葎草,中药名。为桑科植物葎草(Humulusscandens(Lour.)Merr.)的全草。9~10月收获,选晴天,收割地上部分,除去杂质,晒干。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生于路旁、沟边湿地,村寨篱笆上或林缘灌丛。苦、甘,性寒,归肺、肾经。具有清热解毒、利尿通淋的功效,主肺热咳嗽、肺痈、虚热烦渴、热淋、水肿、小便不利、湿热泻痢、热毒疮疡、皮肤瘙痒等病证。

评论2024-05-20

峨眉香料
峨眉香料,中药名。为唇形科植物峨眉香科科TeucriumomeienseSunexS.Chow的全草。分布于四川。具有清热解毒之功效。常用于疮疖红肿,毒蛇咬伤。

评论2024-05-20

马耳草
马耳草,中药名。为鸭跖草科植物饭包草CommelinabengalensisL.的全草。分布于河北、陕西、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具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的功效。主治热病发热,烦渴,咽喉肿痛,热痢,热淋,痔疮,疔疮痈肿,蛇虫咬伤。

评论2024-05-20

马瓞儿
马瓞儿,中药名。为葫芦科植物马㼎儿Zehneriaindica(Lour.)Keraudren的块根或全草。分布于江苏、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化痰利尿的功效。主治痈疮疖肿,痰核瘰疬,咽喉肿痛,痄腮,石淋,小便不利,皮肤湿疹,目赤黄疸,痔瘘,脱肛,外伤出血,毒蛇咬伤。

评论2024-05-20

对节叶
对节叶,中药名。为爵床科植物翅柄马蓝Pteracanthusalatus(Nees)Bremek.的叶或根。分布于贵州、云南等地。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止痛之功效。常用于痈肿疮毒,劳伤疼痛。

评论2024-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