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综合 人气 评论 点赞
加味定志丸处方用法用量及主治功能
中药方剂“加味定志丸”。处方:远志60克 人参30克 菖蒲6克 白茯苓30克 琥珀 郁金。制法:上药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朱砂为衣。功能主治:化痰镇惊,补气养心。治痰迷心膈,惊悸怔忡。用法用量:每服30丸,米汤送下。备注:方中琥珀、郁金,原书无用量。处方:当归身(酒洗)川芎 白芍药 生地黄(酒洗,切)各60克 人参18克 石菖蒲60克 远志(甘草水泡,……

评论2024-01-22

龙骨粥处方用法用量及主治功能
中药方剂“龙骨粥”。处方:煅龙骨30克 糯米100克 红糖适量。制法:将龙骨捣碎,入砂锅内加水200克,煎1小时,去渣取汁,入糯米,再加水600克,红糖适量,煮成稀稠粥。功能主治:镇惊潜阳,收敛固涩。适用于遗精以及产后虚汗不止、盗汗、自汗、崩漏等。用法用量:早晚空腹热食之,5天为一疗程。注意:湿热之症不宜服用。

评论2024-01-21

铁粉丸处方用法用量及主治功能
中药方剂“铁粉丸”。处方:铁粉15克(细研)牛黄15克(细研)金箔3~7片(细研)银箔3~7片(细研)麝香7.5克(细研)远志15克(去心)马牙消22克(细研)白僵蚕7.5克(微炒)丹参15克 茯神15克 川升麻15克 白附子7.5克(炮制)。制法:上药捣筛为散,同研令匀,炼蜜和捣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镇惊安神,化痰开窍。治热病,心神恍惚,悲喜无……

评论2024-01-18

小儿惊风散处方用法用量及主治功能
中药方剂“小儿惊风散”。处方:全蝎130g 僵蚕(炒)224g 雄黄40g 朱砂60g 甘草60g。性状:为橘黄色或棕黄色的粉末;气特异,味甜、咸。炮制:以上五味,雄黄、朱砂分别水飞成极细粉;其余全蝎等三味粉碎成细粉,与上述粉末配研,过筛,混匀,即得。功能主治:镇惊熄风。用于小儿惊风,抽搐神昏。用法用量:口服,周岁小儿一次1.5g,一日2次;周岁以内小儿酌减……

评论2024-01-18

小儿清热片处方用法用量及主治功能
中药方剂“小儿清热片”。处方:黄柏117.6g 灯心草23.5g 栀子117.6g 钩藤47g 雄黄47g 黄连70.6g 朱砂23.5g 龙胆47g 黄芩117.6g 大黄47g 薄荷素油0.47g。性状:为糖衣片,除去糖衣后显棕黄色;气特异,味苦。炮制:以上十一味,除薄荷素油外,朱砂、雄黄分别水飞成极细粉,黄连、大黄粉碎成细粉;黄柏、龙胆用70%乙醇渗漉……

评论2024-01-18

小儿牛黄散处方用法用量及主治功能
中药方剂“小儿牛黄散”。处方:大黄30克 浙贝 黄连 花粉 赤芍 甘草 银花 连翘(去心)各15克 炒二丑12克 制没药 制乳香各4.5克 共为细粉对入:雄黄面7.5克 牛黄1.35克 冰片7.5克 麝香 珍珠各0.45克。制法:上药研细和匀,每瓶装0.9克。功能主治:清热化痰,镇惊解毒。治肺热痰黄,咽喉肿痛,口疮牙疳,头面生疮,皮肤溃烂,周身发热。用法用量……

评论2024-01-18

小儿百寿丸处方用法用量及主治功能
中药方剂“小儿百寿丸”。处方:钩藤45g 僵蚕(麸炒)45g 胆南星(酒炙)75g 天竺黄75g 桔梗30g 木香75g 砂仁45g 陈皮75g 苍术(制)75g 茯苓30g 山楂(炒)150g 六神曲(麸炒)45g 麦芽(炒)45g 薄荷45g 滑石150g 甘草30g 朱砂10g 牛黄10g。性状:为棕红色的大蜜丸;气香,味甜。炮制:以上十八味,除牛黄外……

评论2024-01-18

小儿脐风散处方用法用量及主治功能
中药方剂“小儿脐风散”。处方:牙皂120克 大黄120克 巴豆霜6克 当归18克 全蝎60克 硇砂(炙)6克 朱砂330克 牛黄3克。制法:以上八味,共研为细粉,过罗。再兑大赤金80张,每包0.06克。功能主治:镇惊驱风,清热化痰。治初生小儿,肠胃不清,痰盛身热,脐带受风,啼哭不止。用法用量:每服0.06克,温开水冲服。

评论2024-01-18

小儿至宝丸处方用法用量及主治功能
中药方剂“小儿至宝丸”。处方:紫苏叶50g 广藿香50g 薄荷50g 羌活50g 陈皮50g 白附子(制)50g 胆南星50g 白芥子(炒)30g 川贝母50g 槟榔50g 山楂(炒)50g 茯苓200g 六神曲(炒)200g 麦芽(炒)50g 琥珀30g 冰片4g 天麻50g 钩藤50g 僵蚕(炒)50g 蝉蜕50g 全蝎50g 牛黄6g 雄黄50g 滑石……

评论2024-01-18

万应锭处方用法用量及主治功能
中药方剂“万应锭”。处方:胡黄连100g 黄连100g 儿茶100g 冰片6g 香墨200g 熊胆20g 麝香5g 牛黄5g 牛胆汁160g。性状:为黑色光亮的球形小锭;气芳香,味苦,有清凉感。炮制:上九味,胡黄连、黄连、儿茶、香墨粉碎成细粉;将牛黄、冰片、麝香研细,与上述粉末配研,过筛,混匀。取熊胆加温水适量溶化,牛胆汁浓缩至适量,滤过,与熊胆液混合,泛制……

评论2024-01-18

万氏牛黄清心丸处方用法用量及主治功能
中药方剂“万氏牛黄清心丸”。处方:牛黄10g 朱砂60g 黄连200g 黄芩120g 栀子120g 郁金80g。性状:为红棕色至棕褐色的大蜜丸;气特异,味甜、微涩、苦。炮制:以上六味,除牛黄外,朱砂水飞成极细粉;其余黄连等四味粉碎成细粉;将牛黄研细,与上述粉末配研,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加炼蜜100~120g 制成大蜜丸;即得。功能主治:清热解毒,镇惊安……

评论2024-01-18

珠黄粉处方用法用量及主治功能
中药方剂“珠黄粉”。处方:珍珠粉30克 牛黄30克 琥珀45克 石决明(煅)45克 龙齿(煅)45克 朱砂24克 滑石45克。制法:共研为细粉,过罗,瓶装。功能主治:清热镇惊。治惊痫里热,痰盛神昏,谵语狂言,小儿急热惊风。用法用量:成人每服1.2克,小儿每服0.3~0.6克,温开水冲服。

评论2024-01-18

镇惊丸处方用法用量及主治功能
中药方剂“镇惊丸”。处方:天麻 天南星(炮)蝉壳 防风(去芦)朱砂(别研)僵蚕(直者,微炒去丝)各7.5克 全蝎14个(去毒)雄黄(别研)白附子(炮)麝香(别研)各7.5克 金箔 银箔各20片。制法:上为细末,乳汁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治小儿惊风。用法用量:每服1~2丸,薄荷汤下。处方:紫石英(烧,醋淬,研)铁粉 远志肉(姜制,焙)茯神 人参 琥珀 滑……

评论2024-01-18

一厘金处方用法用量及主治功能
中药方剂“一厘金”。处方:琥珀 人参 黄连 天竺黄各15克 大黄 炒白牵牛子各60克 金箔10张。制法:共研细末,过罗,每包重0.18克。功能主治:清热化痰。镇惊导滞。治小儿内热,痰壅气促,咳嗽喘急,停食停水,胸满腹胀,不思饮食。用法用量:每服1包,温开水冲服,周岁以下减半。注意:服药期间,忌食生冷、油腻。

评论2024-01-18

医痫无双丸处方用法用量及主治功能
中药方剂“医痫无双丸”。处方:南星30克 半夏30克(二味用白矾、皂角、生姜煎汤浸一日夜透,切片,随汤煮干,去矾、皂、姜不用)川芎9克 归身(酒洗)软石膏各30克 天麻21克 僵蚕1.5克 生地黄(酒炒)30克 荆芥穗15克 辰砂15克 川独活15克 乌犀角15克 白茯苓(去皮)拣参各30克 远志(甘草水泡,去心)麦冬(去心)白术(去芦油)陈皮(去白)各15……

评论2024-01-18

益脾镇惊散处方用法用量及主治功能
中药方剂“益脾镇惊散”。处方:人参4.5克 白术(土炒)茯苓各9克 朱砂2.4克 钩藤6克 甘草(炙)1.5克。功能主治:益脾清肝,镇惊安神。治小儿气弱受惊,致成泄泻,昼则惊惕,夜卧不安,粪稠若胶,色青如苔者。用法用量:上药研为细末,每服3克,灯心汤调服。

评论2024-01-18

宁神丹处方用法用量及主治功能
中药方剂“宁神丹”。处方:天麻 人参 陈皮 白术 归身 茯神 荆芥 僵蚕(炒)独活 远志(去心)犀角 麦门冬(去心)酸枣仁(炒)辰砂(另研)各15克 半夏 南星 石膏各30克 甘草(炙)白附子 川芎 郁金 牛黄 珍珠各9克 生地黄 黄连各15克 金箔30片。制法:上药为末,酒糊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清热化痰,补气养血,镇惊安神。治痫证。痰火内伏,气血两亏……

评论2024-01-17

牛黄抱龙丸处方用法用量及主治功能
中药方剂“牛黄抱龙丸”。处方:牛黄8g 胆南星200g 天竺黄70g 茯苓100g 琥珀50g 麝香4g 全蝎30g 僵蚕(炒)60g 雄黄50g 朱砂30g。性状:为黄棕色至红棕色的大蜜丸;气微香,味略苦。炮制:以上十味,除牛黄、麝香外,朱砂、雄黄分别水飞成极细粉;其余胆南星等六味粉碎成细粉;将牛黄、麝香研细,与上述粉末配研,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加炼……

评论2024-01-17

牛黄铁粉丹处方用法用量及主治功能
中药方剂“牛黄铁粉丹”。处方:牛黄 腻粉 朱砂(研)麝香(研)生犀末 脑子(研)铅白霜 雄黄各22克 天南星(牛胆制)铁粉 川甜消 人参各15克 金箔 银箔各10片(大者)。制法:上十四味,研细,炼蜜和丸,如鸡头子大。功能主治:熄风化痰,镇惊开窍。治中风痰盛,精神昏愦,言语謇涩,手足不遂,诸药不效者。用法用量:每服2丸,以薄荷汤化下。

评论2024-01-17

牛黄镇惊丸处方用法用量及主治功能
中药方剂“牛黄镇惊丸”。处方:牛黄80g 全蝎300g 僵蚕(炒)100g 珍珠100g 麝香40g 朱砂100g 雄黄100g 天麻200g 钩藤100g 防风20g 琥珀60g 胆南星100g 白附子(制)100g 半夏(制)100g 天竺黄100g 冰片40g 薄荷100g 甘草400g。性状:为黄棕色的水蜜丸、小蜜丸或大蜜丸;气微香,味甜、微凉略苦。……

评论2024-01-17

« 上一页 3/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