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中医首页 中医分类 切换频道

针灸要辨证 手法要灵活——李志刚谈针灸实践

2024-05-10 12:30中医诊断

本报记者 黄丹 通讯员 于丽珊

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副院长李志刚教授,在长期的中医针灸教学和临床工作中,将针灸经典理论和临床紧密结合,在对个体病证的观察和分析中,同中辨异,异中求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独具特色、行之有效的诊疗方法。

针灸首先要辨证

经络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针灸学独特的理论体系。经络学说是专门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组成、循行分布及其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指导临床实践的中医学理论。

李志刚说,中医临床治病明辨病变的脏腑经络,把握疾病的传变,以及中药方剂的归经理论等,都以经络学说为基础。《灵枢·经别》曰:“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以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上之所难。”经络遍布全身,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内外,贯穿上下,将人体各部组织器官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借以运行气血,营养机体,使人体各部分的功能活动保持协调和相对平衡。

针灸治病是通过针刺和艾灸等刺激体表经络腧穴,以疏通经气,调节人体脏腑气血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腧穴的选取、针灸方法的选用以经络学说为指导,是针灸治疗的关键。运用针灸治病,首先要辨证。

辨经是辨证的基础,通过辨经,可以确定疾病部位及可能的病变脏腑,根据十二经脉循行部位进行望、循、叩、切、按,在辨经的基础上再辨证,即从疾病的发展进程、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来辨析该病目前处于哪一阶段,从而确立该病的证候,以采取准确的治疗措施。李志刚认为,要做到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而临床辨证是中医治病的先决条件。

多用无痛进针法

李志刚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不断总结,他认为中医学注重整体观念,凸显重神轻形的特点,将天人合一、和谐的法则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中。他认为,“进针”在针刺手法中非常重要,只有做到“无痛”才利于针刺手法的继续实施,才能提高疗效。特别是对于初学者,更应掌握无痛进针法。李志刚说,徐入进针法较适宜于初学者,应用时要注意避开痛点。既要做到姿势端正,又要遵循《针灸大成》所云“凡下针要病人神气定,息数匀,医者亦如是,切不可太忙,又须审穴在何处……少待方可下手”,才能达到无痛与入穴目的。

他在临床上多采用按针速刺法,即左手拇指或食指找准穴位,右手拇、食、中三指持住针体下端将针按于穴位上,要力贯针尖,即针尖稍沾皮肤,保持针身垂直,后用指腕爆发力将针迅速按入穴位,做到持针牢、持针正、捻转匀、刺入快、取穴准。针尖要避开毛孔、血管、痛点及疤痕组织,轻轻点在皮肤上,动作轻巧自如,使患者几乎感觉不到疼痛。

重视特定穴位

李志刚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摸索出了一套十分有效的选穴和针刺方法。在临床实践中,他擅长应用特定穴进行疾病的诊断,通过观察特定穴位的皮肤色泽、质地,是否有脱屑、皮疹等变化,并在经络循行上使用循、按、切、压等方法来判断病位。在治疗中更是大量使用特定穴,譬如治疗睡眠障碍选用八脉交会穴中的申脉、照海;痛经者选取脾经的郄穴、地机穴配次髎穴即针到病除;喘逆气急多取肺经的郄穴、孔最,配八会穴、膻中,肺经的肺俞和募穴中府;急性热病和精神障碍常用各经井穴刺血;胃痛胸满多取内关、公孙;疑难杂症多选原配穴的“四关穴”;消化不良选用胃募中脘配大肠募天枢;脏病多选原穴,腑病多选募穴。

善用独穴治病

李志刚强调取穴不在多而在于精,以华佗“取穴不过几个,用药不过数剂”作为临床指南,不使用针灸大方,针刺组方精炼。如临床常使用的膝三针、颈四针、腰五针等,不过三五穴。他提倡针刺“三八原则”,即每次针刺不超过8个穴位,治疗间隔不短于8个小时,一个穴位不要连续针刺超过8次。李志刚在发挥穴位配伍综合作用的同时,非常重视单穴在治疗某些疾病中的独特作用。例如肩周炎选条口、便秘选支沟、腰痛取人中、泄泻取委中等,这都是他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而总结出的行之有效的单穴治疗方法。

疗法要灵活多变

李志刚说,针灸临床要想收到良好的辨证论治效果,首先必须明辨病证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也就是明确诊断的问题。诊断是从症状入手,任何症状总是从属于一定的病或证。诊断着眼于辨证,落脚于辨证。辨病使辨证更全面、准确,辨证与辨病的结合是诊断过程的深化。

李志刚善于在治疗疾病时采取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的原则,体现出辨证论治特色。在选穴施术上,他强调因人、因地、因时变化,对不同疾病,不同人体应有所区分。

李志刚特别注重针刺补泻手法的应用,提倡针、灸、药、推拿多法灵活并用,这样才能达到尽快治愈疾病的目的。

反对 0
举报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审因论治胃脘痛

评论2024-05-31

调理脾胃治厌食

评论2024-05-31

中成药临床巧妙配伍

评论2024-05-31

脾虚腹胀有良方

评论2024-05-31

“润肺止咳”勿滥用

评论2024-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