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中医首页 中医分类 切换频道

淡豆豉

2024-05-10 14:16中药药材

功效作用

功能

解表,除烦,宣发郁热。

主治

1、外感表证:本品辛散轻浮,能疏散表邪,且发汗解表之力颇为平稳,无论风寒、风热表证,皆可配伍使用。

2、热病烦闷:本品辛散苦泄性凉,既能透散外邪,又能宣散邪热、除烦。

用法用量

内服:煎服,6-12g。

注意事项

尚不明确。

化学成分

本品含脂肪、蛋白质和酶类等成分。

药理作用

淡豆豉有微弱的发汗作用,并有健胃、助消化作用。

相关论述

1、《名医别录》:“主伤寒头痛,寒热,瘴气恶毒,烦躁满闷,虚劳喘急,两脚疼冷。”

2、《本草纲目》:“下气,调中。治伤寒温毒发斑,呕逆。”

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

1、治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咽痛等症,常与金银花、连翘、薄荷、牛蒡子等药同用,如银翘散(《温病条辨》);若风寒感冒初起,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塞等症,常配葱白,如葱豉汤(《肘后备急方》,简称《肘后方》)。

2、治外感热病,邪热内郁胸中,心中懊恼,烦热不眠,常与清热泻火除烦的栀子同用,如栀子豉汤(《伤寒论》)。

相关配伍

1、淡豆豉配金银花、连翘:淡豆豉能疏散表邪;金银花、连翘能疏散风热。三者配伍,疏散风热,常用治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咽痛等。

2、淡豆豉配栀子:淡豆豉能宣散邪热、除烦;栀子善于清热泻火除烦。二者伍用,能清热泻火除烦,常用治外感热病,邪热内郁胸中,心中懊恼,烦热不眠。

鉴别用药

1、淡豆豉的青蒿桑叶发酵品与麻黄苏叶发酵品:淡豆豉的传统加工炮制方法有两种,其一用青蒿、桑叶等为辅料加工者,味苦辛性凉;其二用麻黄、苏叶等为辅料加工者,味辛苦性偏温。均归肺胃经,两者在功效上都能解表除烦,宣发郁热。但因一偏性凉,一偏性温,故临床上使用又有所不同。传统认为,桑叶、青蒿等发酵者多用治风热感冒,热病胸中烦闷之证;以麻黄、紫苏等发酵者,多用治风寒感冒头痛。然而在现代商品药材中,往往不明其加工时所用的辅料,且其药性的偏凉偏温均不甚明显,临床使用时又大多作为辅佐药用,因此不必分别其实际药性。

2、淡豆豉与大豆黄卷:淡豆豉为大豆的发酵制品,大豆黄卷系采用大豆浸水湿润发芽,晒干而成。淡豆豉与大豆黄卷均为豆类加工制品,均具有解表作用。然淡豆豉味辛,微苦,归肺胃经,用于风寒或风热表证,且具有宣郁透热除烦之功,用于诸热郁不透之证;而大豆黄卷性味甘、淡,平,归脾、胃经,功善解表祛暑,清热利湿,适用于暑湿、湿温初起,以及湿热内蕴所致发热汗少,恶寒身重,胸闷苔腻等。大豆黄卷又有清水豆卷和制大豆黄卷之分,解表祛暑多用清水豆卷,清热利湿多用制大豆黄卷。

3、淡豆豉与绿豆:两药均来源于豆科植物,皆有除烦之功,适用于热病烦闷。然淡豆豉为大豆种子经发酵而成的加工品,能发汗解表,而无清热之功,治外感表证无论风寒风热皆可应用。绿豆功善清热解毒、消暑利尿,主治痈肿疮毒、暑热烦渴及药食中毒。

相关药品

疏风散热胶囊、金青感冒颗粒、荆菊感冒片、抗热镇痉丸。

相关方剂

银翘散(《温病条辨》)、葱豉汤(《肘后方》)、栀子豉汤(《伤寒论》)。

药膳食疗

豉香豆腐鱼汤:

1、功效:发汗解表、开胃消食。用于夏、秋季节感冒风寒,症见微恶风寒、周身不适、头痛无力、鼻塞流涕、喉痒咳嗽、纳呆、舌苔薄白、脉浮也可用于流行性感冒发热头痛、支气管炎、小儿麻疹透发不畅等。

2、原材料:淡豆豉30g,鲩鱼头2个,豆腐500g,鲜香菜15g,葱白30g,食盐少许,食用油适量。

3、做法:先将香菜和葱白洗净、切碎。淡豆豉、鲩鱼头洗净。炒锅上火加油烧热,将鱼头和豆腐一起煎香,与淡豆豉一同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文火炖汤30分钟。再放入香菜、葱白,煮沸片刻后加入少许食盐即可。

4、用法:不拘时饮服。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取黑大豆洗净。另取桑叶、青蒿加水煎煮,滤过,将煎汁拌入净大豆中,待汤液被吸尽后,置蒸制容器内蒸透取出稍凉置容器内,用煎过汁的桑叶、青蒿渣覆盖,在温度25-28℃,相对湿度80%的条件下,闷至发酵,长满黄衣时,取出,去药渣,加适量水搅拌,捞出,置容器内,保持温度50-60℃,闷15-20天,充分发酵,有香气逸出时,取出,略蒸,干燥取黑大豆洗净。另取桑叶、青蒿加水煎煮,滤过,将煎汁拌入净大豆中,待汤液被吸尽后,置蒸制容器内蒸透取出稍凉置容器内,用煎过汁的桑叶、青蒿渣覆盖,在温度25-28℃,相对湿度80%的条件下,闷至发酵,长满黄衣时,取出,去药渣,加适量水搅拌,捞出,置容器内,保持温度50-60℃,闷15-20天,充分发酵,有香气逸出时,取出,略蒸,干燥。

炮制方法

1、淡豆豉:取原药材,除去杂质。

2、炒豆豉:取净豆豉,置锅内,用文火炒至表面微焦,有香气逸出时,取出放凉。

保存方法

置通风干燥处,防蛀,防走油。

药材鉴别

鉴别

1、取本品1g,研碎,加水10ml,加热至沸,并保持微沸数分钟,滤过,取滤液0.5ml,点于滤纸上,待干,喷以1%吲哚醌-醋酸(10:1)的混合溶液,干后,在100-110℃加热约10分钟,显紫红色。

2、取本品15g,研碎,加水适量,煎煮约1小时,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乙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淡豆豉对照药材15g、青蒿对照药材0.2g,同法分别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淡豆豉对照药材溶液各10-20μl,青蒿对照药材溶液2-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甲苯-甲酸乙酯-甲酸(5:4: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分别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药材性状

本品呈椭圆形,略扁,长0.6-1cm,直径0.5-0.7cm。表面黑色,皱缩不平,无光泽,一侧有棕色的条状种脐,珠孔不明显。子叶2片,肥厚。质柔软断面棕黑色。气香,味微甘。

饮片性状

1、淡豆豉:呈扁椭圆形,表面黑色略皱缩,上附有黄灰色膜状物,皮松脆,偶有脱落,种仁棕黄色,质坚。气香,味微甜。

2、炒豆豉:形如淡豆豉,表面有焦斑气微香。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豆科大豆属植物大豆。

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高60-180cm。茎直立,粗壮,密生褐色长硬毛。叶具长柄,密生黄色长硬毛托叶小,披针形;三出复叶,顶生小叶菱状卵形,长7-13cm,宽3-6cm,尖端渐尖,茎部宽楔形或圆形,两面均有白色长柔毛。总状花序腋生;苞片及小苞片披针形,有毛;花萼钟状,萼齿5,披针形;花冠小,白色或淡紫色;旗瓣先端微凹,翼瓣具1耳,龙骨瓣镰形;雄蕊10,二体;子房线形,被毛。荚果带状长圆形,略弯,下垂,黄绿色,密生黄色长硬毛。种子2-5颗,黄绿色或黑色,卵形至近球形。花期6-7月,果期8-10月。

分布区域

全国各地广泛栽培。

道地产区

全国各地均产。

反对 0
举报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荆芥叶莸
荆芥叶莸,中药名。为马鞭草科植物单花莸Caryopterisnepetaefolia(Benth.)Maxim.的全草。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福建等地。具有清暑解表,利湿解毒之功效。常用于夏季感冒,中暑,热淋,带下,外伤出血。

评论2024-05-19

马棘
马棘,中药名。为豆科植物马棘IndigoferapseudotinctoriaMatsum.的根或地上部分。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具有清热解表,散瘀消积的功效。主治风热感冒,肺热咳嗽,烧烫伤,疔疮,毒蛇咬伤,瘰疬,跌打损伤,食积腹胀。

评论2024-05-19

咳嗽草
咳嗽草,中药名。为唇形科植物密花香薷ElsholtziadensaBenth.和萼果香薷ElsholtziadensaBenth.var.Calycocarpa(Diels)C.Y.WuetS.C.Huang的全草。主产于云南、贵州等地。具有发汗解表,化湿和中的功效。主治暑天感冒,头痛身重,无汗恶寒,腹痛吐泻,水肿,疮痈肿毒,蛲虫病,阴道滴虫。

评论2024-05-19

雷蘑
雷蘑,中药名。为白蘑科真菌大白桩菇Leucopaxillusgiganteus(Sow.exFr.)Sing.和白桩菇Leucopaxilluscandidus(Bres.)Sing.的子实体。大白桩菇分布于东北及内蒙古、河北、新疆、青海、浙江、福建、广西、云南、西藏等地。白桩菇分布于黑龙江、山西、青海等地。具有解表清热,透疹,消食,抗痨之功效。常用于感冒咳嗽,麻疹透发不畅,食积停滞,脘腹胀满,肺结核。

评论2024-05-19

紫苏苞
紫苏苞,中药名。为唇形科植物紫苏Perillafrutescens(L.)Britt.var.arguta(Benth.)Hand.-Mazz.和野紫苏P.frutescens(L.)Britt.var.purpurascens(Hayata)H.W.Li等的宿萼。具有解表功效。主治血虚感冒。

评论2024-05-17

麻黄
麻黄,中药名。为麻黄科麻黄属植物草麻黄Ephedra sinica Stapf、中麻黄Ephedra intermedia Schrenk et C. A. Mey.或木贼麻黄Ephedra equisetina Bge.的草质茎。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效。主治风寒感冒,咳嗽气喘,风水水肿。

评论2024-05-15

碗蕨
碗蕨,中药名。为姬蕨科碗蕨属植物碗蕨Dennstaedtiascabra(Wall.)Moore的全草。植物碗蕨,分布于我国浙江、江西、台湾、湖南、广西、四川、云南、西藏等地。具有祛风,清热解表之功效。主治感冒头痛,风湿痹痛。

评论2024-05-14

血人参
血人参,中药名。为豆科植物绿叶胡枝子LespedezabuergeriMiq.的根。分布于山西、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四川、贵州等地。具有清热解表,化痰,利湿,活血止痛之功效。常用于感冒发热,咳嗽,肺痈,小儿哮喘,淋证,黄疸,胃痛,胸痛,瘀血腹痛,风湿痹痛,崩漏,疔疮痈疽,丹毒。

评论2024-05-14

宝塔花
宝塔花,中药名。为马鞭草料植物兰香草Caryopterisincana(Thunb.)Miq.的全草或带根全草。分布于江苏、安徽、淅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等地。具有解表祛寒,除湿散瘀的功效。主治风寒感冒头痛,咳嗽,百日咳,脘腹冷痛,伤食吐泻,寒瘀痛经,产后瘀滞腹痛,风寒湿痹,跌打瘀肿,阴疽不消,湿疹,蛇伤,钩蚴皮炎。

评论2024-05-13